发布日期:
粮食安全问题不能盲目乐观
记者:由于农业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很多人都关心,气候变化会不会对我国的农业产生负面影响?
林而达:确实,气候变化将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幅度增大。专家们都比较认同的是,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至10%;到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而且,由于气候变暖会使农业需水量加大,而供水的地方差异也会加大。为适应生产条件的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记者:但现在许多专家都倾向于认为,中国粮食安全不会出问题。
林而达:对粮食安全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多人都过于乐观。据有关部门预估,我国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顶峰,大约15亿。为了满足新增两亿人口的需求,将要多生产1亿吨粮食。如果盲目乐观,不采取措施,届时粮食总产量将减少5%~10%,也就是说,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还要多生产3000万吨~5000万吨粮食才行,这是个很大的数字,所以粮食安全问题我们必须时刻高度重视。
气候变化会让更多的人得疟疾、登革热
记者:现在我国水资源问题是个大问题,受到高度关注,根据对未来气候的预估,未来水资源有没有变化?
林而达:严重干旱是非常可怕的,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深受其苦。我曾去宁夏和甘肃多次考察,那里有些地区连续两三百天不下雨,土都是散沙土,挖下去十几厘米深,随手一抓就扬了起来。当地居民都很无奈。
根据报告预估,未来数十年内我国降水量将有所增加,但干旱趋势可能不会有明显改变,由于需水量也要明显增加,预计2010年~2030年我国西部地区每年的缺水量约为200亿立方米。
有研究资料表明,我国中纬度地区,气温每升高1℃,灌溉需水量将增加6%至10%,而农田蒸发量也会增加几个百分点,因此,虽然我们预估未来北方降水有所增加,但总体上“北旱南涝”的基本格局不会有很大改观。
而且,我们预测,升温还将使北方江河径流量减少,南方径流量增加。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旱涝等灾害的出现频率会增加,并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记者:这对生态系统等诸多方面是否也将造成影响?
林而达:对,半干旱地区潜在的荒漠化趋势可能增大,区域气候温暖干燥也将导致平原湿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濒危物种增加,大面积沼泽湿地演变为草甸湿地。未来5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变化,表层冻土面积有可能减少10%到15%。而且,风暴潮等极端天气事件也将成为我国沿海地区致灾的主要原因。
气温上升还可能引起热浪频率和强度的增加,由极端高温引起的死亡人数将可能增加,预计气候变化将增加血管病、疟疾、登革热和中暑等疾病程度和范围。
青藏铁路成为适应气候变化的典范
记者:面对全球变暖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我们该如何应对?
林而达:除了减缓气候变化的发生外,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及早采取对策,适应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都是全球性的,单靠一个国家很难做出局部改变。如冰川加速融化、洋流变化等,单独的行动很难阻止其变化趋势,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及早应对,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减少损失。
我认为,应对策略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我国气候系统模式,提高预测水平;二是建立中国气候观测系统;三是建设国家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系统;四是建立国家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应对体系。如果这些措施完善了,应对起来也就没那么可怕了。
记者:您觉得我国在应对策略上是否做好了准备?
林而达:这几年来,我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非常关心。2005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八国会议上,也重点谈到了气候变化的问题,“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的论断对科技界影响很大。
国家加强了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如多部门联合攻关实施重大环境问题对策支撑计划,在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展开气候变化公众教育等。
最近两年我们通过中英合作与宁夏进行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非常重视,已经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十一五规划当中,这是省级政府首次这样做。
除此之外,青藏铁路也成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适应气候变化的典范。为应对未来升温可能引起的冻土融化,从而危害铁路安全,铁道部采取措施保护冻土,可以在未来几十年间避免升温0.5℃或者1℃造成的损害。建铁路还同时预计到未来几十年可能的升温,这种适应气候变化的理念在世界上也是很先进的。 可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