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SERIFORMES > Anatidae > Anser erythropus
描述:中等体型(62厘米)的灰色雁。腿橘黄,环嘴基有白斑,腹部具近黑色斑块。极似白额雁,冬季常与其混群。不同处在于体型较小,嘴、颈较短,嘴周围白色斑块延伸至额部,眼圈黄色,腹部暗色块较?7尚惺绷揭硐猿で艺癯峤峡臁?br>虹膜-深褐;嘴-粉红;脚-橘黄。
叫声:于繁殖地的告警叫声为响亮的queue-oop。飞行时的高叫声比白额雁高,常为重复的kyu-yu-yu。
分布范围:繁殖于欧亚极地,越冬于巴尔干、中东及中国东部的疏树草原及农田。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在中国甚罕见,但冬季有数千个体聚集于鄱阳湖,构成全球总数量之一大部。在中国东北可能有其繁殖。
习性:在中国于大河及湖泊边越冬,常与白额雁混群,取食于农田及苇茬地。性敏捷,有时在陆上奔跑。
俗名:弱雁 物种名称:黄腹角雉
物种特征:描述:体大(61厘米)而尾短。雄鸟浓棕色,上体具皮黄色大点斑,下体草黄。头黑,前领及颈侧斑块猩红;眼后具金色条纹,脸颊裸皮、喉垂及肉质角橘黄,喉垂膨胀时呈艳丽的蓝色和红色。雌鸟小,下体杂灰色,带白色矛状细纹,外缘黑。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粉红。 叫声:繁殖初期雄雌鸟均发出有规律的刺耳叫声ga-ra, ga-ra 或ga-ga-ga。繁殖鸟发出wear-wear-ar-ga-ga-ga的叫声。炫耀时的雄鸟发出较柔和的chi…chi声。 分布范围:中国东南部特有种。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罕见于海拔800~1400米的亚热带常绿丘陵山地。指名亚种分布在福建(武夷山)、江西南部、浙江西部及南部(乌岩岭)及广东北部(八宝山);guangxiensis于广西东北部(恭城)及湖南南部。
习性:留鸟,很少飞行。国际一级保护动物 物种名称:金鵰
物种特征:描述:体大(85厘米)的浓褐色鵰。头具金色羽冠,嘴巨大。飞行时腰部白色明显可见。尾长而圆,两翼呈浅\"V\"形。与白肩鵰的区别在肩部无白色。亚成鸟翼具白色斑纹,尾基部白色。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黄色。 叫声:通常无声。 分布范围:北美洲、欧洲、中东、东亚及西亚、北非。 分布状况:亚种daphanea分布广泛但不常见,见于中国多数山区及喜马拉雅山脉高海拔处。canadensis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越冬在东北长白山区。偶有迷鸟至东部及南部沿海省份。 习性:栖于崎岖干旱平原、岩崖山区及开阔原野,捕食于雉类、土拨鼠及其他哺乳动物。随暖气流作壮观的高空翱翔。
留鸟,在居留区游荡。 看来湖南做观鸟很有前途嘛但是鸟类知识还是要加强学习!! 家 燕
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20厘米,包括尾羽延长部)的辉蓝色及白色的燕。上体钢蓝色;胸偏红而具一道蓝色胸带,腹白;尾甚长,近端处具白色点斑。与洋斑燕的区别在腹部为较纯净的白色,尾形长,并具蓝色胸带。亚成鸟体羽色暗,尾无延长,易与洋斑燕混淆。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高音twit及嘁嘁喳喳叫声。 分布范围:几遍及全世界。繁殖于北半球,冬季南迁经非洲、亚洲、东南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至新几内亚、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西北;tytleri及mandschurica繁殖于中国东北;gutturalis繁殖于中国其余地区。多数鸟冬季往南迁徙,但部分鸟留在云南南部、海南岛及台湾越冬。 习性:在高空滑翔及盘旋,或低飞于地面或水面捕捉小昆虫。
降落在枯树枝、柱子及电线上。各自寻食,但大量的鸟常取食于同一地点。有时结大群夜栖一处,即使在
城市。
迁徙:在我国均系迁徙鸟。由于亚种和地区不同,有的为夏候鸟,有的为旅鸟,其中普通亚种在我国全境均为夏候鸟,少数还留在西沙群岛、海南岛、和台湾越冬,为留鸟。北方亚种在我国基本为旅鸟,少数在云南越冬。指名亚种和东北亚种分别繁殖于我国新疆和黑龙江,系夏候鸟。每年迁来时间随地区而不同,在河北、内蒙古中部和辽宁,春季最早4月下旬迁来,在黑龙江和吉林,最早5月初才迁来。刚迁来时,数量较少,多成对或小群分批迁来,以后逐渐增多。秋季在9月末10月初即已开始南迁,有的出至10月末才迁走。 红嘴相思鸟
物种特征:描述:色艳可人的小巧(15.5厘米)鹛类。具显眼的红嘴。上体橄榄绿,眼周有黄色块斑,下体橙黄。尾近黑而略分叉。翼略黑,红色和黄色的羽缘在歇息时成明显的翼纹。 虹膜-褐色;嘴-红色;脚-粉红。 叫声:鸣声细柔但甚为单调。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阿萨姆、缅甸西部及北部、中国南方及越南北部。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留鸟于中国华中及东南;kwantungensis于华南;yunnanensis于云南西部;calipyga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 习性:吵嚷成群栖于次生林的林下植被。鸣声欢快、色彩华美及相互亲热的习性使其常为笼中宠物。休息时常紧靠一起相互舔整羽毛。
迁徙:留鸟 物种名称:白鹭
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60厘米)的白色鹭。与牛背鹭的区别在体型较大而纤瘦,嘴及腿黑色,趾黄色,繁殖羽纯白,颈背具细长饰羽,背及胸具蓑状羽。 虹膜-黄色;脸部裸露皮肤黄绿,于繁殖期为淡粉色;嘴-黑色;腿及脚-黑色,趾黄色。 叫声:于繁殖巢群中发出呱呱叫声,其余时候寂静无声。 分布范围:非洲、欧洲、亚洲及大洋洲。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常见留鸟及候鸟,分布在中国南方、台湾及海南岛。迷鸟有时至北京。部分鸟冬季到热带区越冬。 习性:喜稻田、河岸、沙滩、泥滩及沿海小溪流。成散群进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有时飞越沿海浅水追捕猎物。夜晚飞回栖处时呈\"V\"字队形。与其他水鸟一道集群营巢。
广西、广东和海南繁殖的白鹭为留鸟,两广以南的群体候鸟。迁徙群体每年3月中下旬迁至繁殖地,9月下旬开始南迁,一直延续到12月中旬。以小群迁徙,偶见几十只的大群体 物种名称:红腹锦鸡
物种特征:描述:雄鸟:体型显小但修长(98厘米),头顶及背有耀眼的金色丝状羽;枕部披风为金色并具黑色条纹;上背金属绿色,下体绯红。翼为金属蓝色,尾长而弯曲,中央尾羽近黑而具皮黄色点斑,其余部位黄褐色。雌鸟体型较小,为黄褐色,上体密布黑色带斑,下体淡皮黄色。 虹膜-黄色;嘴-绿黄;脚-角质黄色。 声音:雌鸟春季发出cha-cha的叫声。其他雌鸟应叫。雄鸟回以gui-gui, gui或 gui-gu, gu, gu或悦耳的短促gu gu gu…声。飞行时,雄鸟发出快速的zi zi zi…叫声。 分布范围:中国中部特有种。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常见于海拔800~1600 米,偶上至2800 米。留鸟,分布在青海东南部、甘肃南部、四川、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广西北部及湖南西部。 习性: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喜有矮树的山坡及次生的亚热带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常被驯养。
留鸟,很少飞行。 家鸽
鸽形目 > 鸠鸽科 > 鸽属
COLUMBIFORMES > Columbidae > Columba livia
描述:中等体型(32厘米)的蓝灰色鸽。翼上横斑及尾端横斑黑色,头及胸部具紫绿色闪光。此鸟为人们所熟悉的城市及家养品种鸽的野型。
虹膜-褐色;嘴-角质色;脚-深红色。
叫声:如家鸽的oo-roo-coo叫声。
分布范围:印度次大陆的部分地区、古北界南部,引种至世界各地,如今许多城镇都有野化的鸽群。
分布状况:亚种neglecta于中国西北部及喜马拉雅山脉为地方性常见鸟;nigricans分布于青海南部至内蒙古东部及河北。其他地方可能也有野化的鸽群。
习性:原本为崖栖性的鸟,但很容易适应城市及庙宇周围的生活。结群活动。盘旋飞行是其特点。
俗名:脖鸽 野鸽 野鸽子 喜 鹊
物种特征:描述:体略小(45厘米)的鹊。具黑色的长尾,两翼及尾黑色并具蓝色辉光。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叫声为响亮粗哑的嘎嘎声。 分布范围:欧亚大陆、北非、加拿大西部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部。 分布状况:此鸟在中国分布广泛而常见,被认为能带来好运气而通常免遭捕杀。亚种bactriana分布于新疆北部和西部以及西藏的西北部;bottanensis于西藏南部、东南部及东部至四川西部和青海;leucoptera在内蒙古东北部呼伦池地区;sericea见于中国其他地区,包括台湾及海南岛。 习性:适应性强,中国北方的农田或香港的摩天大厦均可为家。多从地面取食,几乎什么都吃。结小群活动。巢为胡乱堆搭的拱圆形树棍,经年不变。
留鸟。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