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棕地”?城市建筑如何走出“棕地”阴影?
摘要:在中国迅速城市化进程中,市中心的地价大多迅速攀升,原来建在市中心的工业企业搬到郊外,腾出来的地方多被用来建居民住宅或商务楼。在中国迅速城市化进程中,市中心的地价大多迅速攀升,原来建在市中心的工业企业搬到郊外,腾出来的地方多被用来建居民住宅或商务楼。但是,也有部分工业用地尤其是化工厂用地遗留有污染物,可能毒害其上的居民,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消毒”,这样的土地被称为“棕地”。
在城市“棕地”问题上,各国大城市都有相似之处,鉴于“棕地”带给公众的不良影响,各国通过政策、技术等不同层面来应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看看各国在探索棕地治理上的道路,反思中国棕地出路。
我国的棕地修复:无可适用技术
中国土壤污染有种类繁多、浓度不同、污染现状不明的现实情况,且污染场地修复刚刚起步,修复材料的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应用主要处于实验室阶段,修复技术与装备的研发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也引进了很多技术,但需要先解决技术本土化的适应性问题和衡量引进成本,最后在实践上能否应用还没有定论。
我国的棕地修复:无成熟标准
究竟污染土地修复到什么程度算合格,由于国内还没有建立修复标准,因此,实则难以界定。欧美各国因管理模式、地质条件等不同,标准不尽相同,且也在尚在完善过程中。一般标准制定都是通过调查评估,确定风险筛选值。
我国的棕地修复:无经典案例
虽然国内试验、运用了多种修复方法,但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陈梦舫直言,迄今为止,在国内的场地污染修复领域,还没有一个令大家十足骄傲的成功案例。在微生物、植物等修复领域,也尚无可以推广应用的修复经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