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路”--霍岱珊:淮河边的一双眼睛
前言:“他们选择的生命之路 提醒要给这世界一条生路”霍岱珊奔走在淮河沿岸
背起相机走淮河时,霍岱珊已年届四十。1997年的一天,霍岱珊在病床边与一位昔日的同学长谈淮河污染之忧。这位正躺在病床上的镇长,刚刚接受完肿瘤切除手术,但癌症仍夺取了他四十多岁的生命。霍岱珊坚定了一个决心:沿淮河岸走访,做一次全面调查,把真相呈给政府和世人。
被环保部称为“放在淮河的一双眼睛”
次年,他辞去公职,开始了自费的调查,独自考察淮河沿线20多个县市,行程30000多公里,拍摄了20000多幅有关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作品。2007年,得知自己被CCTV评为中国十大年度绿色人物时,霍岱珊哭了。3年后他摘取被誉为“亚洲诺贝尔奖”的拉蒙•麦格赛赛奖,这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再次泪下。 对企业排污口实行实时监控,并监督整改
2000年他在CCTV一期关于水污染的节目中露了面,随后就在一次调查中被工厂的人堵截殴打。他浑身酸痛躺在地上,为了怕家里人知道,他竟在亲戚家住了一个星期。一次环保部官员到现场调查要见霍岱珊,霍岱珊却被当地官员“清除出现场”,软禁起来。
由于水污染,沿河村庄守着淮河没水吃
人们守着淮河,却再也没有干净的水可喝,种出的菜和粮食也受到污染。为了健康,村民从井里打了水要先烧开,再沉淀一个晚上,才敢喝。即使这样,84%的农田仍不得不用淮河水灌溉。许多村民因饮水与食物的污染,死于食道癌、胃癌、肠癌等消化系统癌症。 沿河村庄曾经癌症高发
“癌症村”的称法最早便源于淮河沿岸这些受难的村庄。 “第一次去见这十几个人躺在床上,第二次回访时,他们已不在,却见又有新的患者倒下等死。”村民们闲谈中猜度谁家的病人先死,言语中就像谈论伤风感冒一样平淡无奇。癌症已经成为了常见病。
8个自然生态保护站形成淮河排污口公众监控网络
水被污染之后,氨氮含量很高,就会释放出硫化氢气体,能让人昏迷死亡。在阜阳的七里长沟,曾有农民担水浇地时被熏得窒息,发生了六死四伤的重大事故。为了防护,霍岱珊和志愿者在调查和拍照时,有时得带上防毒面具。又一次,霍岱珊独自去拍照,被熏得意识不清,险些丧命。 霍岱珊与志愿者在污染现场戴上口罩拍摄
霍岱珊创立的“淮河卫士”和国家环保部建立了“环保直通车”。2011年春节后,淮河一段水污染突然非常严重。霍岱珊与国家环保部联系,结果环保部约请了河南省省长、副省长、环保厅厅长,到北京跟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副部长张立军等会商淮河的环境问题。
淮河卫士驾起小船跟踪调查水污染
淮河卫士的漂亮一役,是“莲花模式”的开创。长期污染的莲花集团一度担心淮河卫士的对抗打破企业的生产秩序,但最终在监督之下,莲花味精不但排放达标,还实现了循环经济,变废为肥,每年收益2200万元。现在,莲花味精的厂门是打开的,随时接受监督提议。 跟踪调查,执着的身影
霍岱珊在调查中发现企业偷排有很多招数,他称为“36计”。比如晴天不排,下雨天排;白天不排,晚上排;领导检查时不排,领导走后排。有时候打运动战,有很多排污口,可以内部进行调控,你这边检查他从那边排。有的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排污的管道一直修到河的中央,谁也看不到。
在淮河源头推广“莲花模式”
“莲花模式”的一个推广,就在淮河源头桐柏山。在这里曾有150亩森林被非法砍伐,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淮河卫士邀请当地林业部门官员参观莲花味精的案例,最终促成与当地政府的合作,两年内解决了当地乱砍乱伐的问题。 在淮河沿岸村庄建造生物净水装置
曾有专家提出用10年的时间对淮河边的10万人口进行观察,证明水是否是致病原因。但霍岱珊不同意。对他而言,10年10万人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那是自己的邻里亲朋。为此,淮河卫士在沿岸村庄建造生物净水装置,为23座村子1.3万人提供了安全的饮水。
两个儿子放弃高薪支援父亲
霍岱珊全家都是淮河卫士的志愿者。2001年,霍岱珊的两个儿子放弃高薪从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回到家乡,支援父亲。那时霍岱珊深感独自调查的危险与繁重,儿子的加入不仅给了他支持,还带来了一批同学成为了志愿者。 保护淮河水质需要更多公众参与
从九十年代末颇具悲情色彩的独闯淮河,到今天“淮河卫士”上千人的志愿者网络,系统化的监测网,霍岱珊看到只有唤起公众的深度参与,包括引导企业的参与,才能找到出路。
只有唤起公众的深度参与,包括引导企业的参与,才能找到出路。 回忆起一件事,广州每年有一个横渡珠江的全民参与的活动,每次活动前一星期,珠江上游的所有工厂全部关闭,活动当天,市长亲自下水横渡珠江,以证明珠江水质已达标,市民可放心啦~~横渡后一切照旧。。。
这是为了欺瞒谁?!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