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子 发表于 2012-10-31 09:50:20

在企业“卧底”三年


摘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关注,我感觉到一些NGO对企业的监督还是简单的“口诛笔伐”模式,缺乏专业依据的说理,这让企业不屑一顾,也常闹笑话,如经常出现的用冒“白烟”的冷却塔照片来证明火电厂污染就是典型一例。
如今关注工业污染的NGO不能说不多,但可能因为身处西南边陲的原因,我从未感受过环保组织对自己工作的监督压力,直到NGO介入同在云南的陆良化工铬渣污染事故后,才有了点“心虚”的感觉。


在整个公司层面,同NGO的交流还是空白,不知道经过陆良这次事件后高层会不会得到些许启示,把和NGO的关系处理纳入工作范畴。


经过很长时间的关注,我感觉到一些NGO对企业的监督还是简单的“口诛笔伐”模式,缺乏专业依据的说理,这让企业不屑一顾,也常闹笑话,如经常出现的用冒“白烟”的冷却塔照片来证明火电厂污染就是典型一例。


或许NGO和企业的关系应走出“不要脸——多管闲事”的相互指责。企业有弱势的一面,自己的无奈渴望得到理解与帮助。NGO在与企业的沟通中也需要提升专业技能,或许需要更多的技术背景和技巧。希望更多的NGO如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那样寻求创新的关注工业污染的模式。


总之,我这段环境管理工作经历收获很多,当然也算不得光彩。我习惯用“卧底”来形容这段经历,或许潜意识里就一直没有形成对这份工作的认同。


对关心环保、热爱环保的人来说,企业的环境管理是一个需要慎重选择的职业,因为在这里,你可能要直面理想与现实、道德与利益的矛盾。但从另一方面来理解,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不断在挫折与纠结中前行的事业,所以欢迎进去挑战,不要像我一样落荒而逃。(本文为节选,全部内容参见即将发行的第四期《青年环境评论》)

插图作者:刘希丹

春子 发表于 2012-10-31 09:52:30

我在企业的时间也不断,不过都是接触在营销与服务环节,倒是觉得这个环节上还算比较清洁,但是生产环节就各种的说不清楚了。

希怀 发表于 2012-10-31 10:18:18

NGO对企业的监督还是简单的“口诛笔伐”模式.....NGO在与企业的沟通中也需要提升专业技能,或许需要更多的技术背景和技巧,确实是这样的,认可

济溪小编 发表于 2012-10-31 10:56:14

没有科学依据的讨伐,都是耍流氓!

explorer 发表于 2012-10-31 11:09:22

节选的文章,只看到提出一个观点,具体方法策略或者三年经历都没有,真鸡肋。

内容来自[手机版]

春子 发表于 2012-10-31 13:12:41

explorer:节选的文章,只看到提出一个观点,具体方法策略或者三年经历都没有,真鸡肋。

内容来自[手机版]  (2012-10-31 11:09) images/back.gif

要等到青年环境评论出来了。

m-a-o-q-i 发表于 2012-10-31 18:16:27

坐等下一期环境评论~

m-a-o-q-i 发表于 2012-10-31 18:16:45

向上的毛阿琦:坐等下一期环境评论~  (2012-10-31 18:16) images/back.gif

话说这些表情是谁弄得,真不错

竹林舞步 发表于 2012-10-31 20:41:40

嘿嘿 杂志快出来了文章中的图片有济溪的LOGO 是自动生成的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企业“卧底”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