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fodshen 发表于 2012-11-13 11:25:49

生路”--世间再无梁从诫

前言:“他们选择的生命之路 提醒要给这世界一条生路”

kefodshen 发表于 2012-11-13 11:27:43

2010年10月28日,梁从诫辞世
梁从诫辞世,已近两年。他的追悼仪式上,很多企业家、公众人物及普通百姓都来送别。这也更加证明:梁从诫身上的意义,早已不仅限于环保。


第一次“绿色恳谈会”
1993年,身为文史编辑的他,与投合好友齐聚西郊玲珑塔,促成了后来催生自然之友的第一次“绿色恳谈会”。后来的一系列环境教育活动,就用这样的方式展开。

kefodshen 发表于 2012-11-13 11:29:52

第二次“绿色恳谈会”
次年夏天,第二次绿色恳谈会在北京八中举行。后来长期担任GGF(太平洋环境组织)中国项目协调人的温波,那时是一个热心环保的年轻人。他循着国际地球之友机关刊物文章末尾的一个电话号码,找到了一位“梁先生”。电话那头“温雅、序重有章”的声音和他谈了很久之后,老先生提出约见。


第二次“绿色恳谈会”
见面那天,因为怕干面胡同不好找,梁先生专门出来到街道上迎接。多年后温波回忆说:“我随着他爬上感觉很高很长的楼梯,到了满是书柜的客厅。我这才知道:那个留在国际地球之友刊物上的电话,是梁先生自己家的。”

风雨四年 发表于 2012-11-13 11:31:55

唔又出了一期生路

kefodshen 发表于 2012-11-13 11:32:07

梁从诫担任主编的《知识分子》杂志
当时,这张照片就挂在梁从诫家的墙上--一扇微微开启的门,透进亮光。他曾将其用在他担任主编的《知识分子》杂志的封面上。梁从诫说,可惜杂志只出了两期。


1995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1995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与香港地球之友合作,自然之友在十三陵德陵举行环境教育活动。在去德陵的路上,梁晓燕对温波说,你看梁老师,看上去身体多好呀。其实都已经60多了。温波不敢相信,觉得梁先生看上去只有40多岁的样子。

kefodshen 发表于 2012-11-13 11:34:13

1995年自然之友聚会
当年共同参与此事的人们,后来成为中国NGO界的扛鼎人物。自然之友建立之初,发起人还没有NGO的概念,随着对中国环境问题和社会现实的深入,它打破了血缘、地缘、业缘这些传统的组织脉络,开始真正通向不设边界的现代公共生活。


1997年,梁从诫出席美国总统克林顿关于环境问题的圆桌讨论
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致力于呼吁保护滇金丝猴。他到北京时,梁从诫夫妇打面的赶去相见,一进门就握住奚志农的手说:你要坚持,我们是你的后盾。“只要有我一口饭吃,就有你的。”

kefodshen 发表于 2012-11-13 11:37:06

1998年,梁从诫与英国首相布莱尔商讨藏羚羊保护问题
布莱尔回信赞同禁绝藏羚羊绒贸易。他还曾凭借自己的特殊影响力,将“保护滇西北原始林”的呼吁书送达国务院副总理手中。


1999年,梁从诫赴可可西里支持野牦牛队工作,亲手烧毁收缴的藏羚羊皮
1998年,野牦牛队在赴京演讲后突遭解散,稍许高调招致了灭顶的命运。亲自协调演讲事宜的梁从诫,陷入了沉默。他对伙伴们无力地说:“别跟我说话,我不想说话。”

kefodshen 发表于 2012-11-13 11:39:03

自然之友在全国各地拥有数以万计的会员和志愿者
2006年,梁从诫遭遇交通事故,从此病卧在家,逐渐思维模糊。逢年过节,当他的追随者们来到面前,他已认不清每个人的身份,但嘴里依然说着:“你是自然之友的,你是自然之友的……”


坚持自行车出行
直到生命的最后,他都坚持自己所提出来的:“真心实意,身体力行”。他以73岁高龄坚持自行车出行的身影,已成老人的经典形象之一。

kefodshen 发表于 2012-11-13 11:40:56

自然之友重聚北京玲珑园
2008年3月31日,自然之友重聚北京玲珑园。


世间再无梁从诫
中国不乏贵胄望族之后,影响力不弱于他,然而如他般平视权力、承担公民责任、躬身推进现代精神者,少之又少。

kefodshen 发表于 2012-11-13 11:42:47

向市民宣传环保
今天,在中国致力于环境保护的民间组织已逾数千,“自然之友”一直是其中最重要的团体之一。通过网络凝结在一起的环保兴趣团体,更是不计其数。


梁从诫悠远的目光,从上世纪90年代末,一直望向中国的下一个时代。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生路”--世间再无梁从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