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路”--刘德天:为“黑老鸦”代言
前言:“他们选择的生命之路 提醒要给这世界一条生路”刘德天手捧黑嘴鸥雏观察它的成长情况
创办“黑嘴鸥保护协会”时,刘德天是41岁的盘锦日报高级记者。他报道黑嘴鸥栖息地被发现的新闻,看到WWF专家梅伟义博士因发现黑嘴鸥原生地而热泪盈眶手舞足蹈,顿感震动羞愧——外国人尚能如此热心,中国人难道不应该更有责任感?于是,中国首个NGO黑嘴鸥保护协会于1991年在东北小城盘锦诞生。
刘德天在日本北九州考察黑嘴鸥越冬地
2003年,刘德天在日本北九州考察黑嘴鸥越冬地。
黑嘴鸥保护协会在幼雏放生活动现场呼吁保护黑嘴鸥
2002年5月,协会会员发现一只被子弹打伤的黑嘴鸥“斑点”,在场的日本专家认为它伤势过重,恐难救活。刘德天还是把它交给会员杨先华、隋晓青夫妇救治。两月后,“斑点”痊愈。拦海大堤改变了黑嘴鸥原来的栖息地,它们被迫西迁,这次声势浩大的幼雏放生活动,让新的黑嘴鸥栖息地——南小河广为人知。
在太平河畔放飞伤痊愈的黑嘴鸥
辽河油田中心医院沈仁琦大夫一家先后救治7只黑嘴鸥,这是她在太平河畔放飞伤痊愈的黑嘴鸥。
刘德天在辽河油田笔架岭作业区给采油工人做面对面演讲
笔架岭矿区的石油工人就在南小河周边作业。为了改善伙食,他们有时捡黑嘴鸥蛋做蛋羹;有的开车时大鸣喇叭,惊得黑嘴鸥四散奔逃;更有甚者,有人用猎枪打鸟。刘德天给他们展示黑嘴鸥的照片,和工人们称兄道弟,讲解时“连荤带素”,笑料迭出。有的工人很喜欢黑嘴鸥的照片,刘德天就送给他们,结下交情。
刘德天趟过齐腰深的河水救护受伤的小黑嘴鸥
为救护一只受伤的小黑嘴鸥,刘德天趟过齐腰深的河水。
刘德天在给少年儿童讲解黑嘴鸥的常识
“小时候去农村奶奶家,跟哥哥捕鸟,然后把捕来的鸟烤着吃,当时感觉挺好吃。现在想一想,感觉太血腥了!”盘锦市的小学生赵梦涵,开始感觉到内疚。在她二年级的时候,“爱鸟班”的活动就开展到了小学。“原来连喜鹊和麻雀都分不清”的赵梦涵,后来也成了救助黑嘴鸥的志愿者。
2010年北京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亲手放飞黑嘴鸥
刘德天多方鼓呼,使不为人知的黑嘴鸥与大名鼎鼎的丹顶鹤,联袂名列盘锦市市鸟;他请来当地文化界名人,为黑嘴鸥谱写歌曲,把黑嘴鸥变成摄影、绘画、苇艺、剪纸、刺绣,创作真丝织锦画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他的努力下,市环保局援助协会免费使用宽敞的办公室……
在黑嘴鸥繁殖地,刘德天还经常拍下黑嘴鸥的倩影
20年来,黑嘴鸥保护协会通过三大主攻方向——保护黑嘴鸥栖息地、开展环境教育、培育黑嘴鸥文化,使黑嘴鸥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1200只,增加至目前的8000多只。
刘德天施展“生态智慧”保护黑嘴鸥栖息地
来源:新浪环保
刘德天充分施展了半生积累的中国式行动智慧。
在中国度过半生的一他,谙熟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实用主义生存哲学,少见的是为公共利益鼓与呼的现代公民精神。
他先是通过自己常年从事农业报道的积累,请来当时的农业部副部长担任“黑嘴鸥保护协会”名誉会长,接着由此顺利确定了会长和副会长的名单,他们都是盘锦市农口、林口、报界和相关地方政府最有影响力的人们。
这是刘德天自己所称的“生态智慧”,是一个植根中国的行动者不可缺少的理解力和行动力。“搞环保如果没有政府支持,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做事了。”‘
同样因为这“生态智慧”,当开挖虾塘的挖掘机危及到黑嘴鸥的栖息地,刘德天邀请WWF生态专家梅伟义致信盘锦副市长,并将这一消息通过媒体公之于众,从而挡住了轰鸣而来的挖掘机。
拦海大堤改变了黑嘴鸥原来适宜的栖息地,它们被迫西迁,协会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幼雏放生活动,让新的黑嘴鸥栖息地——南小河广为人知。
刘德天作为经验老道的媒体人士,笔就是他的利器。农民在南小河引海水养虾,淹没了黑嘴鸥的大片繁殖地,他写了《哭泣的南小河》;开发项目危及生态保护区,他写下《早叫停少受损》;30万亩的海参养殖池打起湿地的主意,他请来门户网站偷拍修坝破坏滩涂的视频,然后给市委书记发出征求意见函:我们已将某某老板破坏南小河的行为录制成一期节目,准备近日播出,现将视频呈上,请您阅处……
刘德天左右逢源,游走在政、商、传媒各类社会资源之间,在盘锦这个中小城市,逐渐为黑嘴鸥搏出一方天地。这是一个中国式智慧解决中国式问题的典范。
(部分文字据赵永新《“傻子”集团的生态智慧——黑嘴鸥保护协会调查》整理) 有些做法还是值得参考借鉴的 又来了一期 赶快围观 刘老师值得我们学习,不是有很多绿色营迷吗?有谁记得提到过刘老师,写过什么?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