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营的纠结
很多人看培训营,可能会有各种问题,各种晕。来问我们,我们也答不清。对于培训营,我们只是认准了一个方向“亲近自然,快乐成长;感恩自然,守护家园。”然后,尝试着去做。一路走来,做过多种尝试。有个词叫“试错”,我们更喜欢的是“试对”;试了,如果“对”(对的标准,用稻盛和夫的话说“动机至善,私心了无”,能按我们的方向走,能被目标受众接受,能对参与者有益),就去做。至于道理啦,方式啦等等等等,先不管他。“做就对了(证严上人)”!
这两天想着培训营,要面对市场,要面对营员,忽然觉得,培训营处在各种纠结中。身在其中的我们固然还有许多的不清晰,围观的人们只怕就更晕了。且把想的四大纠结先提了放这儿,大家不妨也想想。
一 公益与盈利的纠结。呵呵,三位姐姐来做专职了,不盈利,如何养活?盈利了,又会引起怎样的说法?还是公益吗?
二自然体验与环保的纠结。自然体验是环保吗?与环保有什么关系?是不是生态旅游?
三 培训产品与旅游休闲产品的纠结。这个纠结是创绿家面试时,面试官提出来的。问我们的产品是培训产品还是休闲产品?
四培训实践与打工的纠结。呵呵,培训营的培训中,社会实践是必须的一环。以前有小海燕夏令营,现在有亲子活动,还有零星的其他预约活动,是培训营收入的重要来源。11年寒假营时,就曾为这个问题纠结过。营员们来参加培训营,然后被拉去带实践,实践是收费的,那么,培训营是否是利用营员来打工赚钱的?
呵呵,四大纠结,元芳,你怎么看?
出去薪资,剩下来的要看干什么了,以后关于人员的培养可以实现少收费或者免费,把盈利的用在为人才培养上就好了 楼上风怒了
感觉解释权归楼主
回旋的余地很大 1、是否是公益,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2、是否与环保相关,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也有间接的效应吧。
3、后面两个就看你们自己了。 个人看法,觉得收费这个问题对于一些活动确实很困扰。
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变质。
培训营发展到现在了,需要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来支撑这个机构。
那么现实生活的需要是要满足的人才的,这样才可以继续发展。
年轻的人才即使再有心再重感情,很多时候多方面的压力过大,也有可能被迫放弃。
想到了NGO,
所以用薪资吸引人才是应该的。
关于公益,不知道这样说合适不合适。
如果培训营没有发薪资给专职人员,那么他们就是志愿者。
培训营也就相当于民间组织。
在国外,很多民间组织的志愿者也是会付薪水的;
在国内,NGO也都会付人工资的呀~
担心外界的说法:可以公开支出和收入等等制度~~~~
对自己内心的交代:不可能做到一辈子都无私的奉献,但做的事情又是自己喜欢做的。
问题就出在现实生活,那么解决个人的问题,
那这样还有什么可以阻止的呢?
变质是必然的。那要变质后会是什么样的?就要看怎么积累。
关于第二点,觉得都可以结合。
之前参加自然教育培训,也向导师提过这样的问题。
我问的是,觉得很多时候自然体验更像是一种旅游。
但是现在很多人游客的游玩方式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如果用这样的方式带领 他们去,还会出现游客走后,垃圾一片狼藉的样子?如果把这样的意识普及了,先针对导游,然后再从少部分人推广大众 。导师当时说有一个组织是做这方面的。但是我们的力量是优先的,所以只能先播下种子,再慢慢地生根发芽~
关于第三点, 就要看培训营的定位了
但是觉得可以放在培训产品~嘿嘿
好吧,这些是个人的看法,说的不对的,希望可以提出~嘿嘿 这个帖子不回复~~占楼~~以后补上 一 公益与盈利的纠结。不矛盾,公益组织要学会造血,只要不是拿钱买爱马仕就行
二自然体验与环保的纠结。自然体验可以理解为宣传教育型的环保,环保宣教全世界都在做
三 培训产品与旅游休闲产品的纠结。这个不是很明白
四 培训实践与打工的纠结。好像惠泽人在招搞培训的志愿者,惠泽人培训的收费不知道你知道不?据说很高。别人愿意付出的话,就不用纠结,要知道别人收获的一定是钱买不到的,要不怎么肯“打工” 今天终于完成老板的一个任务,无聊看一些新闻联想发的一条微博
刚刚想起来,环保必须是得和反腐一样必需得一直存在下去的行业恩,他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啊混蛋,而且NGO是不是就是朝着第三产业发展的么。而且人类毁灭什么的,想想好和谐← ←
一 公益与盈利的纠结。呵呵,三位姐姐来做专职了,不盈利,如何养活?盈利了,又会引起怎样的说法?还是公益吗?
先给个链接http://star.news.sohu.com/20091104/n267949217.shtml,大意就是说,除去日常开支之后可以有盈余 ,而盈余属于组织所有,只能用在组织的设立目标而产生的项目上面,包括设备购买,场地设置等等。至于中国的法律体系下面,你这样做了,还能不能算你是NGO,那就需要你自己找相关人士考察了。
盈利了会引起的说法,无非就是资产个人占有,如果你能把组织的明细和各种收支报表在网上公开透明化,应该就不会有问题了,毕竟现在最大的诟病就是这个吧。
关于NGO的说法恩,是我自己记错了,的确是以非营利为目的的组织。但是日常开支本来就是非营利的么。
二自然体验与环保的纠结。自然体验是环保吗?与环保有什么关系?是不是生态旅游?
这个就我个人来说,自然体验就是自然体验,如果非要和环保扯上关系,好吧,他也许为环保这个很宏大的工程提供了更多的人员思想上的支持,仅此而已,因为自然体验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都不能和真正的动植物科研来相提并论,毕竟你是没有科学论文和发明产出的,要是非要硬扯,无非是打断自己的后路。
更像是一种深入的生态旅游,崇尚一种不一样的体验方式,可以以这个作为你们的宣传点来进行赢利哦。
至于怎么做成专业的生态旅游,没有经验,不做评价。
三 培训产品与旅游休闲产品的纠结。这个纠结是创绿家面试时,面试官提出来的。问我们的产品是培训产品还是休闲产品?
这个问题就我来回答的话,取决于你们参加对象的目的,和你们筛选人员时的考量,如果你们针对的是以后想从事相关产业的人员的话,那就是培训项目,也可以是心理类培训项目,团队培训项目。
至于是不是休闲产品,这个也取决于活动内容的,如果你针对的是那些想要休闲的人来说,他们是为休闲而来,你不做成休闲产品,他们凭什么消费?
如果是培训产品,且针对社会人士,不妨收费从而增加他们自己实践的动力。
四培训实践与打工的纠结。呵呵,培训营的培训中,社会实践是必须的一环。以前有小海燕夏令营,现在有亲子活动,还有零星的其他预约活动,是培训营收入的重要来源。11年寒假营时,就曾为这个问题纠结过。营员们来参加培训营,然后被拉去带实践,实践是收费的,那么,培训营是否是利用营员来打工赚钱的?
针对的是培训的话,那在培训之前就需要考虑你们的收费模式了,不考虑清楚的话我想不是长久之计哦。当然你也可以明说,培训收费就是通过实践返回就行了么。没有一个需要纠结的。
如果真的又纠结的话,那就是你们对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不够自信,对你们的培训师不够自信,要么就是根本没有定位清楚。
以上 因为自然体验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都不能和真正的动植物科研来相提并论,毕竟你是没有科学论文和发明产出的,要是非要硬扯,无非是打断自己的后路。
回七楼
这个是可以产出科学论文的~
任何的非纯娱乐性质的东西 都可以学术化~
有实践 有理论 出paper不是问题~ 提供服务,收取费用,享受服务,缴纳费用,不是天经地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