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的越多,资源越多---霍伟亚】
原文链接:http://www.greenyouther.org/page/?id=1115摘要:“马太效应”,借用到这个领域非常合适。做的越多、越有名气的人得到的支持越多,那些没有名气、有热情、刚加入这个领域的人则得不到支持和重视。
我2010年曾参加一个叫做“绿色领导力”的培训,为期一年,参加者多是民间环保领域摸爬滚打好多年的青年人,如梅念蜀、刘毅、周翔、方明和、向春等等。从2011年开始,南都公益基金会的“银杏伙伴成长计划”开始支持青年人的成长,尤其是这些“领袖型人才”。我看到银杏伙伴中来自环保领域的成员,多是参与过“绿色领导力”培训的青年人,我列举的这几人现在都是“银杏伙伴”。
今年5月,中国民促会、伯尔基金会和SEE基金会发布信息说,他们合作从2012年开始实施气候变化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对在气候变化领域有潜质、愿意为提升中国本土民间组织能力与影响力的个人提供资助。
而这半年,我接触了几位刚进入环保组织的年轻人,往往是刚毕业,有的在组织里做志愿者,有的是实习生,没有工资,吃饭租房子自己掏钱。
这两个现象让我想到一个词“马太效应”,借用到这个领域非常合适。做的越多、越有名气的人得到的支持越多,那些没有名气、有热情、刚加入这个领域的人则得不到支持和重视。
现在推动人成长的机构或项目越来越多,一个常被提到的说法是,这样的机构或项目不敢冒险,往往把资源投入在有知名度的人身上,以保证自己是“稳赚不赔”,进而在传播时可以宣传自己的工作多么有效果。
这就像我们都在注重大学教育,希望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却都不关注小学教育。我们说中国足球太差,希望挖掘优秀球员到联赛里,却不关注小孩是否踢球,是否有好的成长环境。
当然他们可以说,机构或者项目的目标就是这样的,只针对这个阶段的人群,刚入行的不管。其实这也有一定道理,我们不必去批评谁。
不过从整个民间环保行业来说,行业人才规模的提升和繁荣,靠的是既有的“领袖们”,还是依靠更多普通人加入,让他们有摸爬滚打的机会呢?在这二者之间,有限的人才培养资源该怎么用?另外,不少领袖人物早已被培养N次了,结果怎样呢?还是在依赖这些资源,这是我们期待的吗? 嗯 应该多关注基层 比如高校的环保社团 ,他们是缺乏很多资源的 而同时,大学生对环保的热情也是不敢想象的应该更加的扶持大学生社团他们是环保的急先锋 未来的栋梁~~ 草根都被忽视了
留下草尖接受各种阳光雨露
草根们,出一季“草根的逆袭”吧 来支持我、我们吧!我们很认真干事的!!!嘻嘻~~嗯,把路想明白,想清楚之后如果自己做不来就寻求帮助,资源一直在等着的!不要害怕没有资源,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干嘛! 越开放的地方越容易实现资源共享,越闭塞的地方越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广西属于后者了。 不可否认也有很多自身原因,成功者必定有他过人之处。草根就需要更努力呀,有时候拼的是眼光和机遇。 草根要想取得重视应该更多毛遂自荐,或是出成绩。如果有合理而可行的计划会有支持的吧
内容来自[手机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