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工资能PK泥瓦工吗?】
原文链接:http://www.greenyouther.org/page/?id=1118摘要:在地的环保公益行业全职工作人员和泥瓦工都需要专业能力、起早贪黑、常没周末、外出奔跑、遭受污染……不同的是他们拿着泥瓦工三分之一的工资,却要面对整个社会功利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压力。
@郭霞SEE:在地的环保公益行业全职工作人员和泥瓦工都需要专业能力、起早贪黑、常没周末、外出奔跑、遭受污染……不同的是他们拿着泥瓦工三分之一的工资,却要面对整个社会功利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压力。试问这个行业未来有什么专业人事会长期加入和服务?又如何达成捐赠人们所期望的环境改善指标?
@SEE创绿家:不知道环保领域的公益捐赠人们是否愿意接受他们的工资赶上泥瓦工的水平?
@深圳老王头:作为捐赠人,我认为NGO从业人员理应得到同企事业单位相当的工薪待遇水平。
——@郭霞SEE:回复@深圳老王头: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很多在地合作伙伴的平均水平与当地社保平均工资还有不小差距,有些机构做污染监督,根本无法有商业收入。 某京外机构,一年推动当地30多家污染企业整改或关停,团队平均工资2500,负责人3k出头,低的只有1k多,连纳税人都当不上。
——@深圳老王头:回复@郭霞SEE:行业生态会改变的,捐赠者也会逐渐成熟。无优秀人才,善款不可能被有效使用。
——@郭霞SEE: 回复@深圳老王头: 优秀人才,是善款被有效使用的首要保障,公益捐赠要舍得花在对的人身上。
@ 建入佳境: NGO也要时刻关注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水平,并从中反思存在差距的原因:主要是外因,还是内因?薪水低是暂时,还是永久?明天是逆水行舟,还是不进则退?
@保卫楠溪江: 我这边泥瓦工的工资现在是每天150元,月工资也就4500元,还真不算高。要做专职,没这工资水平无法生存,也就做不了专职,只能利用自己业余的空闲时间做点公益。
@郭沛源_商道纵横:不能把环保做成商业么?或做出商业模式么?
——@郭霞SEE: 我也赞成能商业化的就别做成非营利的,但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商业化的, 否则整个第三部门就木有必要存在了。比如,查排污口推动污染企业整改的那些环保组织,他们如何给自己挣工资呢?是找污染企业要,还是找地方政府要,还是找癌症村要?
——@呵呵侠客:how?
——@郭沛源_商道纵横:回复@呵呵侠客:参阅《商业生态学》《从绿到金》等书。
——@房涛:回复@郭沛源_商道纵横:公益的误区。
@zhufulin124409: 做公益、做志愿者的人们也需要养家糊口,也需要生活啊,希望全社会能改变志愿者就是无偿奉献的这种看法!
@绿点张立凡:现在看基金会是否认同他们该拿泥瓦匠三倍的工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郭霞SEE:公益领域,慎用钱来吸引人才,但收入不合理却是留才的最大困境之一。
——@警官-JINGGUAN:能不能别拿泥瓦工做比较,泥瓦工付出劳动得到收入,应该尊重,而不是潜意识的把体力劳动阶层视为低薪理所当然。
@警官-JINGGUAN: 有些领域是不适合做成商业模式的,很简单一商业就能被金钱买到立场,能买到的立场分文不值.NGO的独立价值正在于此。
——@菊花劳: 另一个问题是很多做环保公益的不懂商业,一方面公益做的很苦逼,另一方面社会上大量资源想做公益却无门可入。
——@警官-JINGGUAN: 回复@菊花劳:恕我不能接受这个观点,只有中国公民,如果NGOer在工作中还在区分本地人和外地人,我以为并不妥当。环境责任是共同的,与户籍无关。如果要把责任归究在外来人口身上,作为外来人口之一的我,闭嘴!
——@警官-JINGGUAN: 回复@菊花劳:有时候环保和商业的确是不相容,公益也未必全是苦逼;不能仅看有大量的资源想做公益,而是这些资源是动机是什么,是真公关假公益,还是真公益。没有取舍,没有底线,那就不是NGO。尊重每一个机构做事的方式和角度,但显然中国更需要有底线的NGO,也更需要有底线和独立观点的环境NGO。
@绿房子马振旭::国外成熟的公益环保从业人员是什么收入状况?
——@郭霞SEE: 中等收入,在美国NGO高管可以买得起别墅,并且还有很多社会优惠,比如酒店打折等等。
@Xin_Chengdu_Env: 对于公益从业者,何以不能够拥有与工作量相符的合理薪金报酬和个人福利?何以不能够拥有完善的体制支持从而能够让激情成为持久的动力?何以不能够摆脱“理想主义者”的头衔从而能够在亲友聚会上免于受到表面赞扬却实为嘲笑的评论??
@常成-FON:我观察当前环保公益行业的趋势是新机构的职业化,和传统机构的“去职业化”。本人认为“去职业化”才应当成为主流,因为这样能动员真正的了解社会的人才,同时杜绝为了机构生存而做环保。
——@豆儿-橙子: 传统机构从非职业慢慢向职业化转变,现在又要去职业化,既不职业又不专业,怎么活呢?
——@常成-FON:回复@豆儿-橙子:为了过活而做其实不符合自由的精神,一个经济不自由志愿者,永远逃不开的挑战是工资。专业化不意味着职业化,恰恰是非职业化,能吸引最专业化的人。
——@我是公民我怕谁:我最近也在琢磨这个事儿,前天还跟阿里的秘书长又点小争执。我对个人是要求职业化的,但对于机构发展,如果职业化了,服务的意味就会越来越强,而NGO的社会角色就需要审视了。
——@绿石小白:回复@我是公民我怕谁:不过,没有专业的社会化平台,再专业的人员,也是很难持续的发挥作用的~不同定位、不同使命的的NGO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没必要一概而论的~但从行业的角度来讲,缺少专业化的机构和人才,这个行业就没法成为真正的行业~
——@常成-FON:回复@绿石小白: 不能为了行业发展而强化“行业”概念,“行业”的特点就是可以养人。服务型组织职业化无可厚非,倡导型组织职业化就未必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自绝于社会。再次强调我的观点,职业化不等于专业化,甚至可能背离专业化。
——@杨方义: 公益行业也需要有分类,如果是作为民间智库的,以政策监督和创新实践为主的需要职业化,而提供社会服务的需要降低门槛,让公众广泛参与,也就是去职业化。
——@常成-FON:回复@杨方义:希望以行业发展为支持方向的组织,可以就“行业”本身开展一次充分的调研和讨论。
@快乐主动的小包子: @徐_启智 老师说:其他行业的工资多少,跟咱们NGO有什么关系吗?没有,能说服捐赠人,想开多少工资都可以,不用管其他行业的工资。 的确,没有足够支撑的待遇,很难下定决心去加入NGO
虽然蛮想的,但起码我不敢轻易尝试
另外看到了《从绿到金》,有空去看一下才行 没意思的比较
现在体力劳动的工资普遍高
年薪十万也很常见
没必要总是把自己渲染的这么悲情
1000来块什么福利没有的工作多去了
还扣“整个社会功利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压力”这么大的帽子
这说明你的组织有问题 另外我曾经提过
优厚薪酬也许能用来留住员工,却不带有任何激励因素。日本企业家稻山加宽曾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
当薪酬能满足个人基本需要时,员工会更注重精神薪酬,如工作胜任感、成就感、责任感、尊重感、公平感、有影响力、个人成长、有价值的贡献等。
说的通俗点,工资可以用来减少负能量,但对正能量的增加作用不大。 上次认识了一个矿上的 他说大学生到他们矿上基本是一万多一个月 但还是没几个人愿意去 除非家里条件不好 需要钱的 说明 工作的种类影响也很大 不一定钱多就有人愿意去 在职业化中保留“理想主义”。
没有规矩,不好办事。没有理想,办不成事。 回到最初的位置,别忘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其他则是手段,,要是能保护到我们的家园,用什么手段也不是太什么值得一直在意的问题 哎,差太多了 现在连纳税人都算不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