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近接触了特别多的公益领域的NGO和NPO,考察他们的团队建设和影响力。很无奈地看到,很多公益组织、慈善组织的运行是不规范的,很多创始人很有思想,但是当他们离开或者出现错误时,他们的团队就走向了夭折。
最近被议论最多的是云南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夭折,曾经被广大媒体称作为“中国妈妈”的胡蔓莉利用慈善事业的名义敛财,一时间,全社会对慈善事业的信心更打折扣。胡曼莉出问题,作为公益事业的一份子,我觉得感到伤感,但是更觉得正常。因为中国的公益事业需要一个很深刻的反思。记得曾经有位外国人士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志愿者,那时我觉得“这洋鬼子,真不安好心。中国那么多公益组织,做了那么多事情,怎么就没有真正的志愿者了?”
中国的慈善机构在抱怨:“中国的企业和个人的慈善捐款太少了,中国公民的慈善思想太短缺了?”但是,是这样吗?相反我知道很多企业在做慈善,他们私下联系自己的朋友,一起做了很多公益的事情。很多个人也在默默地做着公益的事情。他们不是没有做,而是没有通过一个很多人自以为是的“慈善机构”这种渠道来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虽然我承认目前中国公民的慈善心理还不成熟,但是造成这种状况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慈善机构没有规范化,透明化。“慈善”这个本来应该每个人都感到特别光荣的词语,在中国变成了一个只有有钱人才能做的事情,甚至很多有钱人也不愿意听这个词。“慈善”反而带了压抑!无形中抬高了加入的门槛!
1胡曼莉慈善事业的出发点
不可否认,胡曼莉是做慈善的,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定位没有审核问题。在刚建立的时候,胡曼莉是用自己的爱心来做这件事情,所以也有了“中国妈妈”这个代表善良与美丽的称呼,在中国,叫妈妈代表着从内心接受她。所有慈善机构的创始人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组织在刚开始的艰难,胡曼莉也同样,正是她的勇敢与坚强让丽江民族孤儿学校有了很好的发展。
2是谁让胡曼莉有了改变
丽江市政府将正式接管民族孤儿学校,这个曾经让丽江除了自然风景外更添人文关怀的学校。政府很尴尬!
“这么多年,胡曼莉利用捐给孤儿的善款,不只敛聚了多少私财,现在这条路要走到头了。”这话透露着一种对胡曼莉的愤怒与可惜。在学校刚起步的时候,胡曼莉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这里,到处筹款,到处找钱,我们可以思考一下,那时她是不是就想通过公益来赚钱?绝对不是。
随着学校的逐步发展,善款逐渐充裕了起来,而此时胡曼莉的学校并没有完善的资金使用制度,完全是由胡曼莉说了算。制度的缺失,滋养了胡曼莉的私心,让她走到了现在这一步。
不仅仅是公益组织,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团队。在刚建立的时候,创始人恨不得把自己这个人都全部投入到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事业中去。团队的运行是建立在创始人的人格魅力上的,资金的使用也完全是负责人说了算,因为自己不充裕,创始人为了自己的事业必然会全心全意,没有私心的使用有限的资金和其他资源。但是当这个团队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创始人出现了偏差,或者变质了,或者离开了,那么这个团队还会像刚开始创业那样为了信念而努力吗?各种问题的出现会摧毁这个组织,因为他们没有做好准备去面对,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去保证前进的方向。
当然,我们也看到,很多团队有了自己的制度,还是逐渐衰亡了。因为他们的制度仅仅是制度而没有文化,团队要真正发展靠的是文化,靠的是成员对团队文化理念的认同,而不是对某些人的个人崇拜或者制度的约束。
胡曼莉和很多人一样,不是圣人,内心有自己的私心,但是恰恰过度的资源滋养了她的私心。
3我们公益组织的现状
“中国人不愿意在公益上花钱”,这话是片面的,不经过考虑的。我可以问:“我捐的钱去哪里了?请问捐款的接受方,我的钱在公益事业中用在了什么地方?”中国敢把自己收支状况在网上公示的慈善机构有几个?
我不要求慈善组织对我们具体一块钱用到了什么地方,但是在总体数目上你必须公示!必须透明。
我不要求你每笔开销都有发票,情况的透明比发票更有说服力。
我不要求有什么审计机构对你开销情况有什么样的审核,钱给你了,怎么花是你的事情。至于你的项目中间有没有不该花的地方,我不管。因为你是做策划的,你认为有必要,那就是有必要。非执行者没有任何理由去质疑你的策划。
我不要求公益组织者必须是无偿的,我认为你的工资应该从我们的捐款中出。因为你的工资值这个数目。我还支持给你很高的工资,因为我坚决认识公益组织者应该获得和他们工作相应的酬劳,当然要不要是你的事情。但是,组织方面的支出状况没必要藏着掖着,拿工资不丢人,因为真正做公益的人知道,你们的付出远高于你们的工资。
4中国公益资源的状况
“中国公益资源缺乏”,这是个假象,是很多笨蛋的愚蠢想法。中国的公益资源很丰富,只是分配不合理,公益信息不对称,因为没有一个媒介来做这个分配(捐献时间网站的C2C模式,是很好的尝试,但是暂时好象仅仅限于时间)。
我无数次举过这个例子:北京有十个热心公益的人,每人捐一本书;西部有十个小孩,每人需要一本书,由于公益信息不对称,资源分配不合理。有可能十本书全给了一个小孩。本来,一个小孩子一本书可以读得很好,现在十本书,每本都读不好;另外九个小孩子没有书读。这样,尽管我们想帮助十个孩子,却一个也没有帮助成功。
再类比胡曼莉事件。丽江民族孤儿学校,规模是有限的,受助孩子是有限的,随着学校知名度的提高,接受的捐款越来越多,已经足够让孩子们的生活很好,足够了。但是这个信息并没有任何渠道向外界表明,和很多组织一样,他们认为给自己的捐款越多越好。除了丽江民族孤儿学校,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捐款,为什么不给他们呢?因为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中介在做。
胡曼莉面对充足的资金,和没有监管的制度,再没有和别的组织沟通的渠道,趁机敛财岂不是很自然。因为这完全是个很好的环境去滋养她的私心嘛。如果是我,我也不敢说自己就不动心。绝对的权利绝对的腐化,资源过度集中,加上制度不透明,简直就是鼓励腐败。这时候你给这个组织的负责人很高的工资,有效果吗?高薪养廉是建设在很好的制度基础上的。
5中国公益资金报帐的制度缺陷
公益体制还不完善,很多公益组织有了自己的资金使用制度,但是也面临了很多问题。包括发票等等。因为除了税(国家对公益事业有免税政策,但是不远的将来免税政策相信会更多)以外的一个问题是,没有发票,公众不相信你在一些地方花钱了,这样就造成了,公益组织不得不通过变化名目来反映支出。其实这个对于公益组织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我的建议就是公益组织内的报帐,要像思科公司的报销系统一样,规定一定的范围,然后自主报帐,最终结算。此外所有花销在网上公示。不必要担心自己的一些支出被质询,因为把钱交给你,如何用合适的钱办事是你的事情,我们相信你和你团队的诚信程度。(希望这点一些慈善机构多想想,大家不给你捐款,是因为你的公信力有折扣,不是别的原因。你可以想想,为什么一些大富豪非要成立自己的慈善基金会也不把钱捐给你们,原因不也是这样吗?)
6公益事业与政府关系
我们可以听到很多人认为公益是民间的事情,政府干预了,反而丧失了独立性。我就不明白了,政府是给人民办事的,你公益组织凭什么觉得政府不应该管你的事情?不要拿什么一些政府办事效率低,政府不支持的借口来敷衍。政府在这方面有很多的表态。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政府要转变自己的职能,现在政府不该管的事情管的太多了,以后应该在关系国民直接生活的地方加大支持力度”大意是这个,原话我不记得了。
政府就是为民众办事的,公益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是最大的支持者,最大的“股东”。只是政府在完成职能转变以前,我们现在的公益事业还没有一个特别好的体系,政府不能直接包办公益体系的建造,因为这是一个新的体系,需要民间力量首先自己探索。至于有些人说,为什么不学学西方?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西方的制度也同样不完善。用公司化的理念来探索公益事业未来的发展,中国并不比西方起步晚。西方也在积极探索
7公益组织的规范化
这个在前面已经提到了,但是我们还可以从一些事例上具体来讲。例如支教。教师上岗都要有教师资格证书,上岗前要经过很系统的培训。志愿者支教,同样也必须有系统的培训。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一些长期的支教,支教特别是短期的支教,没有一个合适的准备工作。只能去和小孩子们玩,甚至一些情况下,影响了教学秩序。其实志愿者短期支教本身并不要求你能给孩子们讲多少书本知识,你应该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帮助孩子们很快乐地成长,因为事实说明小孩子对给他们上过课的“大姐姐,大哥哥”的印象会保持特别长时间。
就拿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行知实验小学的节目感动了千千万万观众,结果无数组织想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个活动基地,老天爷,这个节目目的好像不在这里吧。
8志愿者团队的建设
要把志愿者和公益项目真正在中国做起来,调动志愿者积极性,并且在社会上形成一个做公益的氛围,就要保护志愿者个体的发展空间。志愿者团队建立的基础是志愿者对志愿者团队和志愿者事业的理念认同,那么在他们加入之后就要感受到这个组织的归属感。
作为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要从志愿者加入的那一刻起,就逐渐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责任感。
具体到春萌,我要做的首先是换届成立的仪式上,不再是宣布任命,宣读章程,宣誓,领导讲话。而是为每个加入的成员准备任命书,并且由团长亲自授予"春萌"标志,让他们从加入的那一刻起就觉得自己的光荣。这样不是等他们做出一些很好的工作之后对他们进行表扬,而是在之前就已经能够激发他们的斗志
改变开会方式,提倡资源共享。每次的部长会不仅仅是领导层开,而是每次轮一个部门的全体加领导层全体。让大一的新志愿者明白我们团目前要做的事情。资源共享的结果是志愿者对组织的责任感增强,同时也有了一定的锻炼机会,在换届后能够更快适应新的岗位。
以前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判断一个人在公司是不是领导的因素是看他对公司信息资源的掌握程度。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多的公司选择了资源共享,一方面是提高员工的参与感、归属感。但是更重要的是将以前的“上行下效”变为现在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来增加企业活力。这一点实现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减少员工级别分类,中间环节少些,但是同时有一个很好的秘书组分担对下级提案的可行性分析。以一个良好的工艺流程来确保运行,而不是靠领导的全心投入,全时投入。中国有句古话说皇帝的,“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我们要做到的是充分尊重每个志愿者,不仅仅保护他们参与活动的美好心灵,更要保护他们的发展空间。真正做到平等。我们不能老拿集体主义说事。并不是同学们不爱这个集体,而是这个集体没有带给同学任何归属感。我们不能总拿集体主义来要求每个个人,特别是这个集体的决定比较变态的时候。如果拒绝执行,成员的良知就变成了对组织的背叛。这个不好,不利于长久发展。正如训练方队(我训练出来的军姿一定是最棒最有精神的),不是我们在浪费时间排队,而是通过这个培养组织成员的气质。在训练的过程中,口令的下达一定要简洁有力,不能含糊,因为指挥员的口令是受训人员的第一印象。只有指挥员牛,队员才能有士气
9团队领袖三原则
①对自己所要进行的活动要有了解,最基本但是也是最关键的了解。也许你不是最精通的,但是你要能够明白谁应该是最精通的
②要和部下一起工作,不仅仅是一个表率作用,而是让他们感到你和他们战斗在一起的战友。而且很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和你在一起工作感受到快乐
③ 不管一个项目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你不能够随便放弃。就算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因为你的部下和你将来都会为曾经一起战斗过而高兴,而对活动的结果并不关心
注:很不好意思论文超了2000字,这段时间我想了太多东西,所以把不少专题放在了一起。麻烦老师费心了,因为我平时做志愿者确实遇到以上问 我自己虽然是公益社团的负责人,但是我觉得我和那些志愿者是在一起的。我的部下并没有因为我是领导而觉得我不可接近。此外,很多人劝我要有点架子,别那么没威信。但是实践证明,我比那些有架子的人有威信。
所以我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实践 “我比那些有架子的人有威信。”这句话很有道理,支持! 好象现在公益事业是很多缺陷,缺少规范化的制度,是很严重的问题。 呵呵,刚刚看到楼主的ID我还以为是我们社团的一个师兄呢!很巧的是,lz说的那句话也很符合他的情况!在我们社团他也是一个没有架子的人,但是很受推崇的!
另外,说说这个贴子的吧,lz让我突然想到两个问题
1.我们参加志愿者组织的初衷和之后的某些行为的差异是什么造成的?我们要如何去保持这个初衷,从“中国妈妈”的例子来看或许是因为没有成文的制度,那在其他地方呢?
2.我们要如何才能做的更好,才能让大众相信我们,才能发挥我们的最大作用? 领导者和团队人员,或者说员工能打成一片,可能会更好的做事。。。 一片不错的文章
虽然是几年前的,仍有借鉴意义 我自己虽然是公益社团的负责人,但是我觉得我和那些志愿者是在一起的。我的部下并没有因为我是领导而觉得我不可接近。此外,很多人劝我要有点架子,别那么没威信。但是实践证明,我比那些有架子的人有威信
这段话好!!!!!!! 公益事业就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有自己的规范,我们也要更多的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应该将那些默默无闻的公益事或人宣传一下,让更多的人看看公益的活力到底有多大,影响有多深。 +10086
架子和威信是两回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