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劲草同行网络
突然就想发出这个问题。其实首先作为发起方,是要去设计方案,获得执行资金,然而,到网络主要同行伙伴基本确定时,也许就到了更加需要民主参与的时候了。
作为一个首次组建的网络,其实半必然半是摸索。
劲草同行的初衷是明确的,就是面对一批从志愿型走向专业化的组织中转型所面临的核心运营方向、团队、资源三个角度的挑战,以将团队带头人纳为关键人才在网络内共同成长的手法来带动组织的共同成长。
由此,这是一个资助计划,而资助又绝非最要紧的。我们从来都认为,在同样经历和成长阶段的组织、团队、人之间的交流,分享经验,交流困惑,是最有效的的“培训”和成长,而绝非填鸭式的授课方式。所以,能推动形成一个共同成长的学习网络才是更紧要的。
当然,大家平时也会有交流、分享,但那是偶发的,即使如此,也获益良多。劲草同行组建网络的目的,在于使偶发成为经常。
还有一个基本原理是,人其实也有劣根性,很容易纠缠于事务,而忘却本该做的事情。这里也一样,大家有各自的组织、项目、管理,陷入泥沼就无法自拔了。当困境丛生,甚至纠结了两三年,才突然一番交流发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如此这般,何如就在网络内建成机制,经常有这种交流呢?
何况,至少从目前来看,真也整合了GGF和SEE双方的力量结成黄金组合。网络目前配置了来自GGF的NGO专家(即使不说专家,起码也算老姜吧)和来自SEE的会员企业家,实现真正的跨界碰撞。长期以来,其实NGO的思维套路其实是有局限的,资源视野也非常有限,一旦跳出,海阔天空。这次,和作为导师结对的王瑛老师一同会见CYCAN的育锋和农夫市集的天乐团队做了一个下午的深谈,更令我印象深刻,深信此点而不疑了。
下面,还会要引入更多的成长师兄师姐级人物。
劲草也是一个桥梁,GGF长期以来从事早期新生环保力量的资助,在中国做了十几年,SEE则是国内投入环保公益领域资源最多的基金会,一座桥,把与GGF合作的新生力量,引介给SEE,如果融合得好,SEE也应当会很高兴得到更足以信任的受资助的长期合作伙伴。
3月29日、30日,我们聚集在一起。然而,这种高成本的方式效果虽好,却不可能永远。大家终究要回到天南海北。这也就更提示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来实现我们持续的共同成长。
这个持续,我觉得,一在于网络同伴们的自治,二当然也在于项目官员的支撑维护——要考核绩效的哟,亲。
希望不会不幸如诸多网络一般,泡沫化、空洞化,成员依然讲着好话,实际已经各奔前途。
最后一点,我希望劲草也是个半开放的网络,我不希望我们的知识和分享,只受益于内部的伙伴,而是可以开放的允许外界参与、共同分享。资助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因而,今后劲草要经常举办在线分享会,那么应该是有公开通知,和允许围观参与的。看看效果如何。
以上不代表集体的官方观点,仅为个人探讨,欢迎拍砖、碰撞!
——吴昊亮 不过说真的 ,对这些东西还不是很懂 相关链接:
SEE-GGF“劲草同行”网络招募同行者|http://forum.gsean.org/read-htm-tid-105351.html
2013年SEE-GGF 劲草同行网络资助名单揭晓|http://forum.gsean.org/read-htm-tid-106862.html 二叔至始至终都没离开过青年群体嘛明明就。 走出来走进去走回去 平台太多了,做实事的少了--by 绿色昆明王奇 济溪小编:平台太多了,做实事的少了--by 绿色昆明王奇 (2013-04-11 17:11) images/back.gif
平台其实可以更有作为,因为单个NGO滴力量实在太小了。
干实事的机构也不少,但总感觉力道还不是那么精准,因为ngo追逐的更多的是公益。
平台如果能够更好的整合,它就不仅仅是桥梁,届时它的力量将会无线放大。
其实平台更需要的是分类的整合和广泛的传播
分类的整合之后能发出强有力的专业的声音
广泛的传播才能让声音抵达每一个角落,从而完成公益的使命。
浅见!欢迎抛砖 李立那个死人,又出现了。浏览器太要命了,回复不了啊。
楼主这又是什么好玩的东西? 庙里没和尚:走出来 走进去 走回去 (2013-04-11 16:44) images/back.gif
死人,又出现了 GGF擅长的信任资助,让公益组织放羊似的成长,这个不能丢,不应该丢。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