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去哪?
等真的走了再说吧
第二页背景音乐:张震岳《很难》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I4NzE1NDM2/v.swf
这几张都不记得什么时候拍的了
以下是2010年3月去武汉的照片
第一天见了一个好朋友,一起去江边玩
然后第一次知道热干面加糖更好吃
到的时候还是晴天,晚上就下雨了
这是第二天的,去了财大和华农
以前最喜欢的泡菜苕粉肉丝
这玩意是跟一个妹子吃饭时拍的
这个妹子是在人人网认识的
去年好像结婚了
以下又将是关于小妹的
那天我先是说我去看她,然后我又说我懒得动……
去江边坐轮渡,嗯
对岸停的一艘退役军舰,可以在上面拍婚纱照的说
江汉路
这些建筑都是文物,见证了一段历史
资料:
江汉路自沿江大道至花楼街段,曾是清末英租界的“洋街”,在近代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于1890年绘制的《武汉城镇合图》上,此段以东为广利巷。清末,随着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此段兴建了不少银行大楼,街道也拓宽至12米,主权为英租界侵占并改名为太平街。
1210米的江汉路,最耐看的,是一字排开各种建筑:欧陆风格、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现代派……人们说,江汉路是武汉二十世纪建筑的博物馆。
那天还找到了吉庆街的所在,据说是武汉夜市最好的地方,曾上过央视
后来看小妹的日记,她好像后来又去了一次
高楼包围的旧房子
过江隧道,还没体验过
远处的房子很有意思
鼎新里,1934年
很想感受下武汉的里弄文化,只是不敢,太容易投入就容易产生感情
已经承受不起再多与这座城市有关的记忆
资料:
汉口里弄和上海的弄堂风格上大体一样,是一种特有的居民形式。里弄住宅,又称“里份”。该种建筑形式在上海的外滩和武汉的汉口外滩附近可以看见,是英法殖民者为了赚取中国人的钱而建造的, 建筑样式和伦敦工业区的工人住宅的样子相仿。
30年代前后,汉口除俄、日租界外,德、法、英租界都已收回。德、法、英租界曾分别改为三个特别区。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自建或经营兴建了一批里弄住宅,如同兴里、延昌里、江汉村等。
土包子第一次坐轻轨(我就不说那个投币的机器折腾了半天)
中山公园,我就不说这地段是武汉地价最高的地方了
我跟小妹说这棵树是在洗头
‘
休息一会,原来回忆也是很耗内力的
(尼玛这个兔斯基怎么把脸转过来了)
好文艺的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