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 好喜欢他肥嘟嘟的样子啊
可是好凶哦
据一个朋友讲听到过 一只棕背学7种叫声
中文学名:棕背伯劳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伯劳科
中文属名:伯劳属
中文俗名:大红背伯劳
拉丁文名:Lanius schach
英文名:Long-tailed Shrike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物种信息:体长达24厘米左右。成鸟:额、眼纹、两翼及尾黑色,翼有一白色斑;头顶及颈背灰色或灰黑色;背、腰及体侧红褐;颏、喉、胸及腹中心部位白色。头及背部黑色的扩展随亚种而有不同。亚成鸟:色较暗,两胁及背具横斑,头及颈背灰色较重。深色型的"暗黑色伯劳"在香港及广东并不罕见,也偶见于分布区内其他地点。栖息于开阔的平原与低山一带,常在田园、果园及树丛间活动。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鸟,如鹧鸪之类。平时常栖止于芦苇梢处,东瞻西望,一见地上有食物,就直下捕杀。亦能在空中捕食飞行的昆虫和小鸟。鸣叫时常昂头翘尾,激健有力,并能仿效它鸟鸣声。4-7月间繁殖。巢呈杯形,以草茎、竹叶、嫩枝、蕨叶及其他杂屑等编成。每窝产5枚黄白色卵,上有疏密不等、浓淡大小各异的灰蓝和淡紫灰色斑,并缀以锈红以至红褐色细点。由雌鸟、孵卵,孵化期12~14天至21天雏鸟在巢期13~14天,离巢后5~7天仍需亲鸟饲喂,幼鸟在领域内活动达1~2个月。它主要还是捕食昆虫的,如蝗虫、步形虫、黑蜂等,此外兼食些野生果实。所残杀的小鸟在其所吃的食物中占的比重很低,因而对农林业是很有益的。分布于伊朗至中国、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及巽他群岛至新几内亚。常见留鸟,高可至海拔1600米。共有13亚种:西南亚种(L.s tricolor Hodgson)本亚种与其他亚种的区别是从额至上背、眼先至耳羽全黑,上体余部及肩羽浅棕色。国内分布于云南以及西藏昌都地区(留鸟)。国外分布于尼泊尔,泰国,缅甸,印度等地(繁殖鸟、冬候鸟);指名亚种(L.s schach Linnaeus)国内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北至甘肃兰州、陕西秦岭,西至四川、云南(留鸟),偶见于山东。台湾亚种(L.s formosae Swinhoe)与指名亚种的区别在于下体几乎纯白,仅有胁及尾下覆羽略染淡棕。仅分布于台湾(留鸟),可能达于福建省武夷山以东的大陆(留鸟);海南亚种(L.s hainanus Birckhead)体色似指名亚种,但个体显著为小型。仅分布于海南岛(留鸟)。
http://www.oursci.org/magazine/200402/040201-02.jpg
http://www.oursci.org/magazine/200402/040201-04.jpg
http://www.hoodong.com/uploads/02/11717782211983000000001450.jpg 刚开始观鸟的时候觉得看棕背伯劳很容易,站在那里不动,让你看个够,呵呵 好像那天在人民公园看到的 就是这个鸟哦~~
不是很怕人距离一米多一点呵呵 棕背就是这样很好看很久都站在那不动~
呵呵
长得圆圆的也很乖
不过抓小鸟的时候就好凶哦
飞起也很快 棕背伯劳的黑色型“黑伯劳”在闽南地区非常常见,特别是在厦门大学漳州校区附近,几乎每次夏天观鸟的时候都可以见到。
不知道其他地区“黑伯劳”的出现频率怎么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