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公益比赛的冠军们哪里去了?
作者:刘瑜茜今天参加清华公益周闭幕讲座,收获很多,邓飞老师和陈敏老师都给了非常棒的分享。不过在这里我想对于朝松提出的“公益比赛的冠军项目们为什么很多都没有坚持下来”这个问题,分享我看到的一个方面的解答。
说道这个问题,其实我自己非常惭愧。本科的时候我没怎么参加过学校里的公益活动,所有的经历都是和全国的或者国际的NGO或者比赛有关。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句实在话,是因为我当时想出国,而且想转专业,所以我特别在乎简历的漂亮程度,一心觉得只有国际比赛才拿得出手。我相信比赛中很多优秀的对手们也有同样的目的。可以说,我们是一批有一定社会责任感,但是又非常看重所做的事情对自己有没有什么好处,即“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孩纸。我们更看重比赛结果,而不是项目本身。说白了,我在乎的只是怎么“赢”。
朝松不明白我的项目为什么会赢。原因之一就是,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评委的心理,赞助商的心理以及其他决策者的心理。其实每次比赛,在决策者心中都有一个应该得第一名的项目类型。你的项目是不是第一名项目,坦白说,从一开始了解到项目的类型就有决定了。我甚至看过这样的参赛选手,他熟悉了决策者的理念和“梦想第一名类型”后,才开始做项目,而这个项目就是决策者想要的。这种项目怎么会不赢?
有时候真是觉得,应试教育的“猜题精神”真是无处不在。高中时候,我一直特别骄傲的地方就是语文阅读经常可以全对。为什么?就是因为我非常了解出题人的心思。我知道这种对句子的解释可能不对,我知道作者用这个词也许并不想表达这种意思,但无所谓,出题人怎么想才是最关键的。
这又让我想起JA的MESE课程。负责人无奈得告诉我,本来好好得一个比赛,本来想锻炼大家的商业能力,结果在中国活生生就做不了。因为中国学生把题库已经猜尽了。
猜尽题库猜尽评委的心思,赢得比赛或者赢得好的成绩,在中国多么喜闻乐见啊,证明我们多么聪明啊。
高中时我还知道自己对考试卷子上文章的真实想法,可是麻木久了,到了大学,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参加公益比赛的意义了,我以为“赢”才最重要,“赢”就是我想要的。
直到我去了香港,碰到了和我一起赢得某国际比赛大中国区前三名的对手,一位香港男孩,我才意识到自己所谓的“聪明”其实浪费了多少“青春”。那是香港最盛大的社会企业论坛,我在手册的到场嘉宾中看到了他的名字。一位全A金融硕士,毕业开始坚持他当年的公益项目(就是参加比赛的那个),创业伊始天天亲自在垃圾场里工作。与他分别两年之隔,我还在纠结要不要读博到底选什么工作,他的社会企业已经蒸蒸日上小有名气了。我在“揣测”出题人心思的时候,貌似赢得了比赛,却输掉了对人生的选择权;在为赢得比赛绞尽脑汁时,浪费了可以真正提高自己能力的宝贵时光;在为”未来“处心积虑的准备材料时,却失去了自己。可是,没有自己,未来有什么意义?
因为我和那个香港男孩都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友,所以我经常还是在校友通讯上收到他的消息,看到他的进步,看到他为改变世界的梦想做出的努力。那次社会企业论坛我躲在角落,没有敢见他,因为我还是那么迷茫,还在“处心积虑”规划未来。
终于回到北京,选择了公益的全职工作。我才知道人生的选择权可以在你手上,我才知道“做就对了”,我才知道坚持才会成长。Journey itself is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destination。结果是给别人看的,所以往往并不是最美的;在过程中的体验,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才是真正需要用心的。 落落要加油~ 未来不可测,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着实不易。
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这也是公益赛事的可笑 做就对了 以心的方向为自己的方向~~ 公益比赛~~~~~这就是大学生,这就是中国的公益 环保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坚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