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个游戏,假想几种情况
说说几个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案例,大家可以畅所欲言。1.大家在社团中参加活动,社团的几些负责人很乐意给大家营造一种的“家”的感觉。
于是,如果有人说话直接,口气稍微不留情面,就容易引起大家的抵触;不过如果有的话实在有道理,有些人还是挺乐意听的。
2.大家会经常做一些团队相关的游戏,目的是要让大家有团队意识,
不管是参加神马活动,或是各种集体行为,都能够让大家彼此互相认识,互帮互助。
可是当一些人单独行动的时候,就会被质疑其不合群或者是缺乏团队意识,当然这有的也少数;
团队做事,注重分工,不过有时候会出现这些现象,
比如被分配做事情,有时候不是自己不知道要做什么,不然就是自己的工作被承担了,又或者自己承担了别人的工作。
3.有些人会纠结是先做朋友后做事情,有些人坚持先做事后做朋友。
两者的理念不一样,但都是为了能够把事情做好,殊途同归。
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前者在不共事以后不联系了;后者即使不做事也会没事约着大家出来聊聊天之类的。
4.很多人刚开始都会想着可以和大家真诚交流,做好朋友,在团队里我们可以坦诚相待,信任彼此。
即使因为事情吵架,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是利于团队的做法。
后来,这些人有的会慢慢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有的甚至会觉得已经离自己心里想要的那个团队太远了,无奈地承认自己当初过于理想化。 1.能有一个说话有道理又直接的家伙,是社团的福祉呀呀呀。
再来一个打圆场的角色,就完美至极了。
2.实际上,到了社团做活动的时候,总是没人也无暇去给每个人分工的。
设想一次宣传活动。
一个活动来迟的,没有参与活动准备,也不知道此刻自己能干嘛的孩子。
你告诉他,现在只有对路人宣传那块缺人手。传授了一些小策略,赶鸭子上架。
你在一旁偷偷观察,才发现那个孩子连搭讪的勇气都没有……
你上前送去鼓励,可直到活动结束这里都没有进展。
你明白,大概是安排了不适合他的工作吧?于是下一次特别注意。
多好啊!这么温馨贴心因材施教
可事实上,主动去找自己能做的事情的才是最好。
因为【现实生活】中,老人还达不到孔子的境界,也没打算尝试。
不知道干啥的孩子最后的结局都是默默沉寂。
当然,没人希望如此。
3.朋友一起做事——>做事结交朋友——>朋友一起做事——>做事结交朋友……
4.无奈的时期——
心情阴郁愁云密布控制自己不要再想这些倒霉事情但是那群愚蠢的家伙的脸不停滴在脑海里浮现此时只有进行脑比如补拎起手边的什么东西轰一下砸过去才能慰藉心中的伤痕最后做好了决定放手不管的打算去追寻清静愉悦的美好生活。再见到这群蠢家伙,发现好像变可爱一点了,智商好像还有那么一点点补救的可能。该死,动摇了!关键是,提到新活动的时候,脑细胞又开始活跃了—— 凌晨两点发文,表示惊讶~ 互补就好 心理预期与实际有一定差距,才会更能促生动力嘛! 一看就是个重感情的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