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重庆·缙云山“云中漫步”文集
话说“云中漫步”
云中漫步,传说有部电影叫这个名字,但一年过去了,也还没来得及看她。
还有另一种“云中漫步”,不是电影,而是身临其境,用脚感触自然,用心丈量大地。
雨后缙云山更清新,晚风拂过是会醉人的。这是昨晚的感受。
在第二期“云中漫步”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三个问题:第一期“云中漫步”自然讲解员培训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云中漫步”、什么样的自然教育,人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我尝试着从这一年来的观察和感悟,特别是昨天和今天的一些感受来寻找一些答案。
第一期的“云中漫步”让我有点感慨万千,从当时的评估来说还有很多不足。但经过一年多的观察,我认为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有人迷上了找新物种,有人爱上了观鸟,有人成立了观鸟小组,有人喜欢上了认植物,有人习惯了请教和学习,有人去了绿色营,有人愿意更深度的参与公益,有人为了更好的领悟暂时放下了学业,有人想到了考环境教育的研究生,等等。
最关键的是——有了第二期的“云中漫步”,让我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和观察。
第二期的“云中漫步”跟第一期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期的以知识、技能为基础,第二期的以情感、态度、感知为基础。以至于在第一期的培训中,学员的普遍反馈是对培训老师的膜拜,而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又不能在短期内良好的消化和吸收,最后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了。第二期的培训更强调的是自我的感受和发现,以及各种启发,而这时候培训老师就不是神了,而是真正的老师了。
很遗憾,第二期的培训断断续续只参加了约1.25天的时间,但惊喜却是大大的。自然艺术品环节,“爱的24种可能”和“探路者一号”不是我们随时就能创作出来的艺术品,而她却真实的存在我们的自然中,并且随处可见。这是另一种角度,也是一种创新,很适合死气沉沉的中国。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的语文考试,有一种题叫用几个关键词造句,总觉得这种造句有点假。也让我想起了第一期培训中纨子、洋葱、木樨、洋芋的自然导赏演练。
因此,我认为“云中漫步”和自然教育,不应该缺乏兴趣的培养、情感的建立、知识的传递、技能的教授、团队的训练,并且这几个部分应该组成个不断循环的圆,对个人来说应该隔一段时间就轮回一次。对受众来说,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培养,去弥补不同受众所缺失的部分或引导受众自己发现自己所缺失的部分,培养出真正有公民责任感、具有行动力的人,而不应过多的关注到儿童(不是不关注儿童,而是儿童更需要一个好的环境)。
而我们到底又在追求什么呢?昨日上山途中有这样2个疑问:1.平日的公交车上都非常的安静,哪时人们在想啥?而上山的公交车上热闹非凡,人们又在想啥?2.当看到山上一栋栋农家乐庭院里摆满了桌椅和楼上火柴盒子似的小房间,想象着主人忙完后休息时的场景,那时主人在想什么呢?今天讨论到了,为什么要做自然教育。又让我想起了去年我抛出的一句话——热衷于旅游的人都是自私的。今天我又这样想了——出去旅游的人都是为了看啥呢?有人说:装B!
最后一点小建议:第一期学员应该不时的回味下去年的课程,并且积极找寻和学习第二期的课程,不断突破自己。第二期的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如果你有想法,可以好好看看第一期的课程,拿出勇气,积极行动。我,早点把云中漫步的电影看了吧!
弯弯
2013年8月25日 夜
----------------------------------
在二期开始前,两江中心邀请了一期学员对一期成果进行了整理,形成文集,供分享。
附件挂了,求楼主快现身 热衷于旅游的人都是自私的。 求弯弯解释下呢? 济溪小编:附件挂了,求楼主快现身 (2013-10-15 17:19) images/back.gif
为什么会挂掉呢 楼主为何要把这张图放出来呢,难道真的是基情!!
第一期,有过,就好。 现在不是很流行旅行么?
旅行是什么呢?跟自然教育有关系么 是不是太喜欢旅游的人更多的是在索取而不是付出?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关于自然教育的结论是这样的:
访谈发现,自然教育从老人入手,可能效果会更明显。
这是出处,http://blog.greeni.cn/zb_users/upload/2013/10/%E4%BD%9B%E5%B1%B1%E5%B8%82%E4%B9%90%E5%B9%B3%E9%95%87%E5%8C%97%E6%B1%9F%E5%8C%BA%E5%9F%9F%E6%B0%B4%E8%B4%A8%E9%87%8F%E8%B0%83%E7%A0%94%E5%88%86%E6%9E%90%E6%8A%A5%E5%91%8A%20%281%29.pdf 紧接着,我的小伙伴就HOLD不住了:
我觉得是如果要快速的见效,是老人,如果要长期的见效,那就要从儿童开始。但是反而青年忙着挣钱去了,这一代的是最无效的。。。
亲,你肿么看? 小孩终会变成老人,这样不是事半功倍?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