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友城市固废中学垃圾环境教育课程教材项目学校开课情况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活动掠影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废弃物与生命》选修课的同学,在班级开展厨余堆肥实践。通过实践,让同学们了解不同物质在土壤中的降解的速度和程度,进一步理解物质循环的原理。
【城市固废】《废弃物与生命》教材序言
“这些堆放在街角的垃圾,这些装满污泥深夜在街巷里颠簸的马车,这些令人作呕的粪桶,这些被路面掩盖的臭气熏天的流动的泥浆,您可知道它们是什么?它们是开满鲜花的牧场,是青青的草地,是百里香,是一串红,是野味,是牲畜,是傍晚健硕的牛群发出的满足的哞叫,是清香的甘草,是金色的麦穗,是您餐桌上的面包,是流淌在您静脉中的热血,是健康,是欢乐,是生活……”
这段话,出自于维克多.雨果,摘自《人类与垃圾的历史》。
不看到这段文字,想必我们大多数人从未把垃圾与花草树木、鸟兽虫木、阳光、大地、空气、雨水联系起来。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断裂。垃圾不仅是物质循环上的断裂,也是人类情感与自然长久断裂的表现。
随着人类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生产与消费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导致产品越来越多、成分越来越复杂、更新越来越快,相应的垃圾也越来越多,由此引发了空气污染、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环境和健康问题。不可避免的,裂痕越来越深! 这关乎,当今社会“生产-废弃”的模式,也关乎于我们过度消费的模式!
面临日益严峻的垃圾问题与断裂问题,认为教育是最终且最必要的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期望开发具有环境教育精神的垃圾教材,透过对自然的理解与体验式的学习,对垃圾领域全面的知识渗透,在引导学生建立与自然联结的同时,认识、思考垃圾问题并进而从自己开始,践行垃圾减量。
教材取名为“废弃物与生命”,也蕴含着这样的意义,透过垃圾问题,建立和维护我们与自然的联结,重新理解“垃圾”一词。
关于教材的内容
《废弃物与生命》这一教材,在探讨“垃圾是什么?垃圾从何而来,归向何处?有什么样的问题?怎样的解决方式?”等内容之前,首先希望我们认识和体会到一种联结,垃圾与自然的联结,我们与自然的联结。而这样的联结不是创造出来的,它一直都存在,只是在快速的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过度物质化生活中,我们将其遗忘了,忽略了,甚至抛弃了。基于此联结,我们再深刻地去探讨垃圾的问题,可行的解决方式以及我们的行动。
教材分为四个章节,11个课时讲授。第一章:垃圾的产生与来源;第二章:垃圾的去向;第三章:垃圾减量;第四章:实践“0”废弃。第一二章主要是介绍与垃圾相关的背景知识与问题;第三四章主要提供解决方法和开始实践。
关于教材的适用对象:
《废弃物与生命》这一教材,是针对我们研发的一学期学校选修课内容。12—14岁的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思考和构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需要建立宏观、科学、正向的生态观,认识到万物循环与物质不灭的基本规律,同时培养我们对自然亲近、密切的个人情感,以及有环境责任感的行为方式。这样我们才能为长远的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带来可能。
关于教材的目标:
1、帮助我们搭建宏观的生态视野,理解“垃圾”和“垃圾问题”的根源。
2、带领我们通过参与式活动,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激发我们的环境责任感,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
4、培养我们科学的思考和研究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教材中所指的垃圾:
在正式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本教材中出现的“垃圾”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在我国,垃圾的定义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而“废弃物”的定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对持有者没有继续保存和利用价值的物质”。本教材中,所指的“垃圾”主要为“生活垃圾”。将上述定义联系起来理解,“生活垃圾”是指:人类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对持有者没有继续保存和利用价值的物质;它不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建筑垃圾、医疗垃圾等特种垃圾。
现在,就让我们开始一同探讨《废弃物与生命》的旅程吧! 其实挺无聊的 很不错我们一直在做小学的环教~~~初中生效果怎么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