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7-5-16 09:45:04

 最近几天,有两条与环保有关的信息格外引人注目。第一,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2007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媒体报道中可能出现的失误表示谅解。     
   今年的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什么会聚焦到污染减排和环境友好这两个点上,相信大家都明白。我国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节能和减排两大量化目标,并将这两个约束性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各相关行业。但是,2006年过去了,除了很少的几个省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没有完成指标。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当然就是污染减排和环境友好,而要实现污染减排和环境友好,又离不开两大要素: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  
  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是相辅相成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此,有了公众的参与,环境保护就有了最大的动力,而公众发表意见的最重要的渠道,就是新闻媒体。  
  在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方面,潘岳副局长的表态,给新闻工作者莫大的鼓励。  
  潘岳说,从环保部门的角度来看,媒体的批评和监督,正是公众关注环保和参与环保的表现。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经历了由观念转变到利益博弈的历史过程。在这两个阶段中,新闻媒体一直都是最重要的动力。毫不夸张地说,新闻媒体是中国环保运动的真正推手。  
  做过7年记者的潘岳,还对媒体可能出现的失误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他说,新闻的本质要求记者和媒体必须忠于事实、客观报道。但是,新闻的即时性以及事件的不断发展变化,使得新闻报道又是一个逐渐接近真相的过程。要求媒体所有报道都像专家学者那样作出专业判断、像法官检察官那样证据确凿,是不可能的。世界上也没有哪一家媒体,能够做到百分之百准确,从不出错。  
  从这个角度出发,潘岳希望政府官员要有承受力;另一方面,媒体作为舆论的代言者,也应该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要严格核实程序,发生了重大失实要立刻更正。  
  作为新闻从业者,我们对潘岳副局长的观点表示理解和敬意。中国的环境事业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绩得来不易,这里面有媒体的贡献。这些成绩,也激发和提醒我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专业、更加真实的报道,促进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社评:善用舆论监督促进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