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环协个人成长及“组织成长”】
谈环协个人成长及“组织成长”作为一个退了的环协人,一年过去。太太想分享下自己的一些心里话,还是社团管理方面,欢迎拍砖拍砖才会互相学习。帖子内容完全赞同者请飘过……只有不同才有进步
与题相关内容,非方法(想看方法的朋友们见链接【高校环保社团管理心得贴】 ),聊本质。想学方法的童鞋不看、走马观花者不看、没耐心的就此打住,因为这里不会有你想要的,呵呵。
今天想给大家分享的有两方面:从个人的角度上谈个人成长带动组织成长(只谈一点,举一例讲述“做事犹做人”),然后从组织的角度上谈社团成长( 四个方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 )。
1、做事不要找借口(谈个人)。
暂且不谈社会中做事找借口,生活中大多数人遇事的第一反应是消极反应。这里设计几个情景,大家记住自己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两个模拟情景。
情景一、开会时你迟到了;情景二、一个活动,多方协作,大家都没有按时完成进度,包括你自己,开会时开始庆幸。ThinkingTime…………………………………………………………………………………………………………………………………………………………………………………………………………………………………………………………………………………………………………………………………………………………………………………………………………………………………………………………………………………………………………………………………………………………………………………………………………………………………………………………………………………………………………………………………………………………………………………………………………………………………………………………………………………………………………………………………………………………………………………………………………………………………………………………………………………………………………………………………………………………………… 就列两个情景了,其余的就不列了,对于情景一,理由有:卫生检查、吃饭、急交作业……对于情景二,理由有:任务难度大、某某部门协调不好、校方某组织不支持……相信大家都有这种经历吧,你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大家有这种反应很正常,但没有意识到问题,便是不好的了。像有那种“让暴风雨更猛烈些吧”的心态的人就不是太多了(当然这里只是说积极的态度迎接,暴风雨还是缓慢点好啦,哈哈)。
遇事当第一反应是找借口推辞或是错怪他人,作为一个部长还好,影响的可能只自己部门的那些人,若是会长,那基本在职一年没什么成绩了、而且留的人普遍质量也不会太高。职位越高的人,对于这个组织的组织文化越容易产生影响,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软实力啊。
分享一个例子,在看例子的同时,大家想想自己在协会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以及你们是如何做出回应的。
枪打出头鸟,像各家环保社团即使在校外不太出名,但是在校内应该没有几家社团是属于偏差的层次吧?组织做大了,自然会受人关注,周边环境营造不好,自然会有人背后打小报告,有些时候甚至相关领导都会跟你过不去。学校社团联合会换团委书记,刚上任就拿我校环保社团开刀,决定停办学生中支持度最高的“绿色典当”活动(又称绿色银行、绿色兑换等),并且学校各院系同样支持停办,指导老师亦是对该环保社团的会长各种骂(与好老师打交道还好,不好的,大家自己懂得,看帖子的会长们应该有经历)。然后整个协会的人不知怎么都慌了。后来他们的理事曾开会,就到协会办公室听了下。会中,排除已成骨头的我,其他六个人,开始,三人不说话,两人偶尔插几句,一人一只说多方对于活动不利的方面。(开会不说话,不交流,哪能提升?)后来我说了句:“人家要‘宰割’我们,你们心甘情愿吗?这是一个好机会,你们针对这个活动,像你们所想的所有困难、不利,记下来,然后再将你们所以的idea说出来,那些你们之前觉得没有办法实现的idea。”后来他们开会的时候又对他们进行了适当的引导,会议后大家决定实施那些之前想过但觉得不可能的idea。再后来这个活动保住了,保住的还有办公室。虽然讲“绿色典当”名字换成了“绿色银行”,但是其他都还挺好。(PS:对于名字的更换,一次坐公交车碰巧遇到老会长,我那届的老大,和他说起这件事时,一同感到由衷的可惜。可以想想为什么可惜?)。
2、社团成长(谈组织)
个人自我提升和完善的过程中有四个层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
对于社团而言,身体既体质是指财务,协会的那些资产;智力既能力涉及团队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精神既社团宗旨,协会的目标定位及原则;社会情感则是指与外界和与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
对于四方面平衡与否,直接关系到社团的发展及延续。具体每一方面的分析就不都分析了,这里只分两个方面,相信大家都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①、有些社团口头上说做环保、做活动,但几乎是只关注社会情感方面,我们称之为“家文化”,具体形式有:WS文化、聚餐文化、酒文化、饺子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很好,但是利用好与否便是另外一回事,变成了畸形的“家文化”。很多时候放弃了组织的价值体系及目标定位,缺乏衡量效率高低的标准或尺度,毫无效率可言,结果便是不想而知了。
②、还有不少社团其他方面做得都挺好,但却忽视了发掘、培养、利用和赏识下面的人,对于会长来说,会员、干事、副部长、部长、副会长及自己便是下面的人,这种缺陷最终导致的便是个人的做事方式成了“善意的独裁”,由此形成的团队及其所代表的文化便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抵触、无形中的敌对,人员严重流失等深远而“顽固”的问题。
阿太2014年4月29日
拒绝水贴,欢迎拍砖。 你穿越了一个月 关于【枪打出头鸟】的例子
个人觉得既然是环保社团,首先是校内的,如果校内的关系之间没能打好,
要立足确实有点难。
如果说被盯上了,只能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为啥会被当“出头鸟”;
实在没办法,该调解的也不能解决,只能低调先了。 当初为啥要砍掉绿色典当? tulip1:当初为啥要砍掉绿色典当? (2014-04-30 09:51) images/back.gif
要是找原因能找一大堆呀,不过根本原因是因为这届理事在营造友好外界环境工作上做的很少……准确的说还是自己在任时没有引导好这届理事层,比较纠结的一件事,握爪有木有 关于?枪打出头鸟属于“社会情感”层面(^_^) 发现每次到了换届的半年济溪就能出一些有些内涵的文化帖子
个人的就不说了,说说组织,其实四个方面归纳起来就是两个方面“软件”(也就是文化精神)和“硬件”(社团构架和物质基础),LZ说的就是一些细化的东西了。①、有些社团口头上说做环保、做活动,但几乎是只关注社会情感方面,
②、还有不少社团其他方面做得都挺好,但却忽视了发掘、培养、利用和赏识下面的人,
第一条说的是文化精神,第二条说的也偏向文化一点,当然LZ贴的链接也提到了硬件的问题,这个下面再扯,先说文化的。
http://forum.gsean.org/images/post/smile/tsj/tsj24.gif“家文化”貌似最近火了,其实我也感觉到文化软实力是最难做的一个东西,往往活动或者项目做得不好就会有人拿“文化”来绑架人,“我们经历过了,吃苦了”“虽然没有做成,但我们也是有收获的”“XX XX好有爱,我们是一家人”……如此云云,不胜枚举。
文化越来越成为了一起出去爬山,一起啃馒头吃榨菜,越来越成为一群什么都做不成的人互相慰藉的呻吟。环保的信仰成了奢侈品,在一个社团看不到信仰往往也就没有核心文化,不管社团是推广自然体验还是服务校园人群,亦或者是针对社会环保热点调研,你总得有一个定位吧,定位决定文化和宗旨,拿我比较看好的“绿野”和“绿队”来说,这两个就是发展比较好的两个社团,绿野更多地偏向在做项目中用自然体验培养会员。
说白了就是你得先有社团的大方向定位,然后“家文化”“WS文化”这些东西都是服务于大宗旨之下的细节,而不是拿来绑架人的利器。
再说一下协会构架的问题,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发展成熟的组织,都是项目制或者部门制,这两者不会出现在同一个级别的位子,比如说有观鸟组的同时在同一级别上又有宣传部,这样会造成协会部门定位的混乱。要么部门制下辖项目制,要么项目制下辖部门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硬件运转而且职能上不冲突。
“软件”“硬件”都是必备的东西,物质基础决定意识,意识也会反作用于物质基础。这两者缺一不可,只“软件”做好了才谈得上LZ所说的忽视了发掘、培养、利用和赏识下面的人
要是老人没有意识,也谈不上发掘培养下一届的小孩儿了。要是有意识和没意识的老人人混在一起,我觉得独裁去培养小孩儿也没啥不好的;要是都是有意识的老人,干脆把独裁的撤掉更舒服,社团的发展需要多元化,而不是单一的“XX模式”,我们需要更多的模式来为社团发展注入活力;要是都是没意识的老人,这就严重了…… 我觉得,社团领导需要同时具备素质和素养,前者包括知识和行动力两个层面,后者则是一种待人接物的综合素质。我虽然并不是什么环保社团的领头人,但在四年的大学生活里也接触了相当一批环保的志愿者和参与者们,说句没有恶意的话,光有一腔热血为环保着急是不成的,自身知识储备和协调能力都一般的情况下,拿什么去对一个组织负责呢。成长需要一步步扎实地积累知识和行动经验,一句话,且行且珍惜吧~ 抛砖引玉,继续坐等精华回复,晚上再对大家评论一一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