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具有一定道德水准的企业……东家还有两项值得拿出来挂一挂的活动:
其一是每年地球日都会举办项目竞赛,亚洲范围内自由组队,主题可以是如何利用技术改善设计、日常节能、小课题研究之类。我刚入职的时候就被拖去写策划——早年间使用各种手段逃避写策划谁承想工作了还是跑不了啊每个人这辈子要写的策划都是一个常数啊早写晚写它都是写啊……那次我们组选的主题是住宅能耗的研究及改善,梳理研究背景的时候看到了自然之友的住宅节能项目,还在讨论会上安利了一下。
其二是东家鼓励员工参与志愿者活动,即允许[工作时间]参与NGO或其他[专业相关]的志愿活动,东家照发工资——只是要求提交说明陈述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此活动中不可或缺——也就是因为这一点,虽然我和组里一个妹子一直在搜索,但三年内始终没能成行。
说起来这个行当比NGO还年轻些,故而NGO存在的一些现象也都存在:入行门槛低,从业人员泥沙俱下,论资排辈不太严重(主要是上边没什么辈可以排),所以有志气有能力的要打一片天下相对容易。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没有什么经验可以依循,需要看各种国内外规范跟紧各种新技术,外加一堆一堆的刷论文……总的来说,信息量很大……
有时候会纠结部分技术其实还算不上成熟,但不久就释然了——如果一定要等到各种技术都成熟了才投入应用,地球早就被人类玩完了……
↓以下为牢骚请忽略不计
不过即使设计完成得异常完美,到施工完成可能效果就打个折扣,再到实际运营——物业的水平跟不上,效果再打折扣……也说不好最后能实现百分之几╮(╯▽╰)╭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没办法→话是这么说,可但凡各环节的负责&参与人员能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设计基于环境,施工严守设计,运行按照需求,产生的节能效果就大抵可以让人满意了。真要较真说哪方没有完成工作倒也说不上——只是没用心,做个差不多就可以了
……所以就马马虎虎了。
↑牢骚完了
↓以下为矫情请忽略不计
我第一次去施工完成的项目做现场检查的时候,从地下一层一层绕上去,看设备阀门装修控制是不是都完成了。当时就像戴了万年小学生的眼镜:一边的镜片看到的是货真价实的建筑,另外一边是从初设开始的CAD图纸,自己跑来跑去的轨迹就是审图时划来划去的光标——它们是怎样经历一次次的修改成了最终的设计,又终于建成了现在的样子:施工人员在更换空调过滤网,监理小姑娘在电梯里上上下下进行调试,办公区已经做好了保洁,几个大婶拎着抹布和水桶走了出来,而窗外的景观施工,才刚刚开始。
……好像有点舌尖腔……
那些即将在里面工作的人类,永远也不会知道参与设计的那坨同类经历了多少炮火横飞的争论多少没有硝烟的战争。而仰头可见的天花板高度,呼吸着的新风的送风方式,都是无数PPT,CAD还有吐沫星子的尸体堆积而成——啊啊无知也是一种幸福啊~~
……好吧又变成人日的风格了……
只是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有机会去重庆看看那座我第一次参与的办公楼,不知道那二了吧唧又特别热心的业主把它运行得怎么样了。
↑矫情结束
Your reason and your passion are therudder and the sails of your seafaring soul.
还是从那个被我安利过的自然之友低碳家庭项目开始吧。
这个项目针对不同家庭的节能、舒适度等需求,提出了改进策略并协助实施,相当于给想睡觉的人递了个枕头:
毕竟政府的改造行动是整体化的,如外墙保温之类,很难照顾到特定家庭的具体需求,而普通家庭对“节能”的了解大多局限在“生活一点通”“小窍门”之类的水平,对于相对复杂的改造缺乏具体的行为指导。项目总结《居家节能改造行动》又对项目中涉及的策略做了梳理和归纳,也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了参考。
只是这本册子中的一些观点/说明/逻辑并不能说服我,即使它有一张华丽的致谢名单。
在绿植改造部分,以下为其中内容:
“屋顶绿化、室内立体绿化墙……近年来,随着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通过增加绿化面积更加受到重视。
一项面向北京的调查显示……屋顶花园的业主大致可分为科研单位、事业单位、高级大公司、居民小区四大类,其中居民小区的屋顶花园所占比例比较少,仅为13%。
要大面积推广屋顶绿化,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积极宣传的同时,除了屋顶本身荷载能力的限制,实施的难易程度、建设和养护成本、后续的安全隐患等方面都是必要考虑的问题。而屋顶花园对屋顶荷载要求高,建设和养护成本高昂,显然不利于屋顶绿化的发展,人们会担心一系列安全问题,并将高额的建设成本和养护成本视为一种负担,忽视了屋顶绿化带给社会的环境效益和潜在经济效益,从而拒绝实施。
目前,新建的公共建筑屋顶绿化建设成就比较明显,在杭州、南京等城市,很多新的开发区、产业园区等都涌现出大批的屋顶绿化项目,甚至还有100%实现屋顶绿化的案例。居民小区则因为产权、建设费用、后期维护等诸多原因,显得相对滞后。
与之相对,家庭个人在室内的一些绿化措施就更为简便可行。”
首先,通过热岛效应的加剧引入屋顶绿化概念,落脚点在“室内绿化措施”——室内绿化和热岛效应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是因为“居民小区的屋顶绿化相对滞后”的现状就跳过“屋顶绿化的主要作用在于改善热岛”这一基础目标,转而推荐室内绿化……您到底要安利什么( ̄▽ ̄#) = ﹏﹏室内绿化可以改善舒适度也很重要啊想做就直说好了何必绕这么大弯子还把自己绕进去啊亲……还是说没有足够的危机渲染就不足以谈环保呢……
其次,在罗列了屋顶绿化的诸多弊端之后(还漏了很关键的对防水的要求和对灌溉的要求),提出“人们会担心一系列安全问题,并将高额的建设成本和养护成本视为一种负担,忽视了屋顶绿化带给社会的环境效益和潜在经济效益,从而拒绝实施”——看完这段,我关注的是:是否能证明其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高于建设和养护成本。如不能,那拒绝就是再正常不过的理性选择。如能证明,那么拒绝的原因是技术问题还是经济问题还是政策问题还是其他?我们能做哪些事情以推广屋顶绿化?——不过马上下一段就说新建建筑的屋顶绿化建设成就明显……现状到底是什么对不起我有点乱……
再次,在“屋顶绿化成就明显”的杭州和南京,以公共建筑对比居民小区,指出“产权、费用”是居民小区发展滞后的原因。鉴于我并不了解统计上的屋顶绿化建设情况,我不确定项目官员对屋顶绿化的推崇是基于其对热岛的改善还是其他。由于新建住宅中高层建筑占了较大比重,出于安全考虑可能出现禁止住户登上房顶的情况,那么屋顶绿化就失去了其作为景观的观赏作用。与此同时,屋顶使用浅色涂料或铺装(反射性强,专业陈述是SRI越大越好)也能达到热岛效应的目的,且成本维护都远低于屋顶绿化。不知道项目官员有没有考虑过这些——要么是对热岛效应这个议题并没有充分的认识,要么是“我要推广屋顶绿化因为我要推广屋顶绿化”——我也只能想到这两个可能了。
最后,将杭州、南京树立为“正面典型”本就不妥。这两个城市和北京处于不同的气候区,不同气候区需要考虑的节能要点本就不同。杭州、南京的主要空调能耗在于夏季制冷,所以绿色屋顶降低热岛、同时相当于加强了围护结构的性能,减少了传导至室内的热量,对节能有利。而北京的主要问题是冬季取暖,阳光乃至热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采暖需求,一定要加入绿色屋顶反而影响了太阳能的利用。此外,不同的降雨量和空气湿度都会影响屋顶绿化的维护。抛开气候特性去对比,未免太过简单粗暴了。
在节水篇中,家庭雨水回收系统的设计者“发现北京雨水的质量和颜色真是黑的可以,初下雨的一阵子雨水都是黑黑灰灰,掺杂不少灰尘”——这里先科普一下,在雨水收集的规范中,最初下雨的五分钟属于“初期弃流”。因为这五分钟的雨水冲刷过硬质铺装表面的浮尘,以及路面的油污,实在是脏得叔可忍婶忍无可忍,就让它直接流掉,五分钟之后才开始雨水的收集。所以“初下雨的雨水黑黑灰灰”,多半只是汇水表面的尘土,雨水表示躺枪十分无辜……
在太阳能篇,改造者详细讲述了太阳能热水器对结构的影响及安全隐患。但结尾是这样的:“看完低碳家庭改造家户的故事,您家是不是也跃跃欲试呢?在北京地区的楼房或平房都很有条件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同时太阳能热水器的技术及普及率较成熟,价格也为一般家庭负担得起。想要尝试新能源使用,就从太阳能热水器开始吧!”——即使此篇旨在推广清洁能源,这样无视安全隐患的“鼓励”是否不太合适?而除了改造家户的陈述,自然之友也没有对承压问题进行评估,这样的推荐实在是有些不负责任了吧。室内外保温隔热篇也提到了另一家户“由于小区物业的极力阻挠,原计划的太阳能和空气源热泵均无法施工”——不得不说“阻挠”二字中的感情色彩太丰富了,很容易联想到顽固分子对爱与正义的使者进行无端挑衅的场景。倘若物业是出于安全考虑进行阻止,这样的说法未免陷其于不义。还是说,环保是正义,而安全不是?
至于拆除厨房墙体是否破坏承重墙之类的问题,经历“绿色环保培训洗脑”,想必是无足挂齿了。
如果致谢表中的节能研究中心和检测中心对此项目的贡献只有报告中体现的“协助检测”和“讲解室内空气污染源”,而没有对项目的专业性进行把关的话,简直暴殄天物。而结合整个报告的系统性和专业程度,大概也就是生活小窍门的level了……
不由想到某前辈自陈动力来自“兴趣导向和道德优越感”,兴趣和优越感这样诡异的并列关系就先不吐槽了,我先根据观察若干环保、动保、扶贫、救灾领域NGO人士的经验将“优越感”翻译如下:
①我做这些是因为我对全人类/地球的责任感(你们没和我站在一起所以你们没有责任感都是渣渣,还有进阶版“你们都是罪人”);
②我做这些是因为我意识到了××危机OO威胁(你们没有意识到所以你们思想不够先进所以你们要听我们的);
③我做这些是听从爱/责任感/领先的意识的召唤所以我做的都是对的(对于意见和建议: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
④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人类为了你们我多么辛苦多么不容易动机是高尚的苦劳大过天所以我是不会犯错的……
就因为↑,我织围脖之初关注了几十个NGO从业人士+公共号,如今只剩一个NGO招聘……
再翻译一下“优越感”的根基:
①基本不认可存在各专业的合作关系;
②基本不认可环境问题之外地球人还要应对N多问题;
③基本不认可zf企业研究机构还有NGO等之间的互补关系。
举个栗子。油田会有天然气顺着地缝出来,目前为了安全会在缝上点把火把气烧掉,此为背景。某次中外对话发了一篇“这样的处理方式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加剧温室效应”的文章,我转发时顺便回顾了一下老师们讲过的如何收集并利用这部分天然气的研究——几分钟后,中外对话转发了原始微博并评论(大意)“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基本是空白,仅存的研究也只考虑了如何利用能源,而无视其对环境的破坏”……于是眼前无数条各种字体各种字号各种颜色的弹幕呼啸而过,每一条都只有两个字“呵呵”……我不知道几分钟的时间里“仅存的研究局限在能源利用”这样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编辑是不是查了资料确认其精确。然而,我们是能源专业应对能源危机确保足够的能源供应这是我们的义务,当然我们会考虑也会评估环境问题,但这并不是工作重点。
再翻译一下这条转发吧:
①你们没有全心全意地解决环境问题;
②你们竟然还有心思考虑能源问题?!
核心感情色彩:谴责。
只要不是信仰全能神(来自公检法的基友提示此乃邪教),就理应明白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对我而言,我只期望把自己这坨垃圾最大限度的资源化了,能够在我喜欢也适合的领域竭尽所能就已足够。至于其他领域,我相信会有更擅长的人类来解决。术业有专攻,请尊重单一个体的能力局限性(翻译:搁别的地方我也就是块垃圾,放了也白放)。另外,主攻方向之外考虑了其他领域的问题,就像预留了USB接口的电脑,即是奠定了合作的基础。之后可能会有如何平衡的问题,但只要目标一致(节能啊减排啊人类生存啊生产力发展啊etc.),一切问题就都是可以解决的。
前面已经提过可持续发展的Triple Bottom Line,细化就是除了环境问题,地球人还面对着能源危机、贫穷、粮食供应等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关注环境是很高尚没错啦~但麻烦也分心关心下同类啊~~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脑内至少环境社会经济三根弦:可能环境占90%,社会经济各占5%;也可能环境10%社会85%经济5%——只要认可当前问题的复杂性,大约都是可以沟通对话的。如果一定坚持环保100%、120%乃至250%……也只能说是精神可嘉了。
我以为NGO理应是最清醒最理性也最具独立思想的一批人:抛开zf不提,企业的愿景受到经济&市场&同行竞争等因素的制约,产出总归是肉眼可见且可量化的。而在NGO这里,似乎“公益”大旗一出,所做的事情瞬间变得遗世独立起来,隐隐有曲高和寡之感。这样一来,竞争无从谈起,监督也有些缺位,项目的实施是否达成目标,就只有自己知道了——工作依靠自律需要足够清醒,应对路过热心群众的质疑需要理性,这两个技能点稍微差点就是懈怠外加玻璃心了。
至于独立思想,一个机构总该清楚自己负责项目的目标所在:是补充政府部门的职能缺失,监督工业生产的执行,向公众宣传环保知识,引导公民意识,etc. 对于机构愿景项目目标该有自己的考量,提出的方案至少应该是基于事实也有可行性的,宣传也应该是客观理性的,而不是类似“屋顶绿化好建造保平安”的宣传。对不起自然之友我又要举低碳家庭的例子:在可持续建筑游学活动总结中,不乏“这些技术在国内根本没有受到重视”“国内的项目都是在刷绿”的感言——还是那句话,是不是不领先出政府企业十个身位就不好意思说自己在谈论NGO?不过鉴于活动的目的和期望在于“通过到台湾参访与理解公民力量在节能减排、低碳家庭建设及营造低碳社区、低碳建筑方面的经验与成果分享;期待参与游学计划的成员加入到低碳家庭议题2014年的工作规划与志愿者行列;探访这些可持续建筑及社区的持续下去的动力和硬件规划如何做;选择城市及乡村不同领域的可持续社区及建筑做探访;行前的读书会或讨论活动、理解基本背景的准备”,并不在于了解国内现状,有这样的说法也算不得错处。只是出于炮灰的预感,有点担心“低碳家庭议题2014”实施的时候,类似言论会不会成为统一的宣传口径……如果我不幸猜中,这个项目就从家庭参与的32个赞到项目总结的人云亦云再到2014的……闹呢……
……真是对不起自然之友……我本来是想拿这个项目举例说明NGO对政府及企业的补充作用的,没想到看完项目报告和游学总结就这样了……
……遥想当年找工作的时候,还曾笑言“去给NGO做卧底”。只是这几年看下来,已经无法一起愉快的玩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