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还有吕频关于“第四权力”这关键字展开评论
因为说得很好实在忍不住不转,尤其最后一段。来自吕频:
柴静告诉大家什么才是这时代的第四权力
....... (2015-03-02 18:12) images/back.gif
中间地带有名者发声不也不多嘛,少得很。出来一两个有名有力的人说几句话,就觉得挤压了所谓灰色地带半合法势力的发展空间,只能说这个中间地带的空间和资源还远远不足,还需要放开。肩上压力一堆有形无形的东西,无名者如何能有力? DA_huyang:就是来看白鹭的吐槽的
结果看到的是连接坏掉。。。
然后看到签名
....... (2015-03-03 08:52) images/back.gif
你说厨房,呵呵,一瞬间看到了一条小狗在烧柴火的灶头下面拉粑粑的场景。。
铲屎是一个长期斗争的过程,在我看来好过每天至少两次出门遛狗,所以,给你家狗狗用猫砂盆吧
小黄最近,她,发情了,天天嗷嗷叫,太折磨人了。还好她还没胆肥到出门去找公猫~ 来点有营养的,不吐槽了
如果不是因为柴静,你还会让雾霾新闻刷屏吗?
http://www.douban.com/note/486116096/
发完又后悔了,还是不删了 此文应当加精!!! 黄震:中间地带有名者发声不也不多嘛,少得很。出来一两个有名有力的人说几句话,就觉得挤压了所谓灰色地带半合法势力的发展空间,只能说这个中间地带的空间和资源还远远不足,还需要放开。肩上压力一堆有形无形的东西,无名者如何能有力? (2015-03-03 09:35) images/back.gif
是啊...
对于无名者的发声,公众第一反应会是可信度
而可信度的标准在于这个人做了多少事,凭什么这么说
一探究竟,又回到了:“权”
那中间地带的资源怎么和灰色地带的对接上,再看看吧
(在这里,我理解的灰色地带是最后一段提到的“NGO” balloon_0822:来点有营养的,不吐槽了
如果不是因为柴静,你还会让雾霾新闻刷屏吗?
http://www.douban.com/note/486116096/
....... (2015-03-04 00:32) images/back.gif
刚把链接都打开了下,被屏的那些换了新链接 每个人都开始关心头顶的那方天,这便是最大的改变,很多东西之所以民众知晓甚少,关键还是站出来揭露的人少。从“低碳”那天开始,很多人都开始关注各方各面的环保,但之所以行动者很少,还是因为没有宣传,没有记录,没有震撼,没有action.很多东西说的多了,便是夸夸其谈,太多的形式问题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也许我们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环保发展有益处,但还是应该结合我们的实际国情进行衡量。 柴静拍的纪录片是给广大人民群众看的,一说到广大人民群众,有多少人会像研究科学的人一样对数据较真呢,大多数人民群众关注的是民生,是自己以及家人的健康。而据我对周围人(多数是成年人)还有暑假的XXX营附近的村民的了解,他们只关心眼前利益,或者自己的家庭利益。一提到子孙后代,就不知道是多远的子孙后代了。雾霾,离他们很近,又很远。因为他们不知道雾霾在渐渐影响着他们的健康,他们不知道雾霾对呼吸道的危害,这些知识都是需要普及的。
柴静片头引出自己的女儿,我想她的用意在片子里表示得很明显,就是,我的女儿很难看到蓝天白云,不能像柴静那一辈的人一样,想出去玩泥巴就能出去玩泥巴,不能像柴静的上一辈人一样,想去河边游泳就去河边游泳,有个小水坑里面就有鱼......另一方面,是想告诉看片子的人,为了家庭成员的健康,就尽量少做危害环境的事,就尽量大胆举报严重污染环境的工厂。仅此而已。
穹顶之下,现在经过了火的阶段,已然慢慢冷却之后,大量人就数据作假发表观点,发表支持的看法,我想,一部分人是以超级科学严谨的态度,一部分人是渴望真相(这多数是大学生)另一部分人是有关部门的意思(这多数是媒体),还有更多一部分人是在为自己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掩饰,找借口(成年人ABC)。
一部宣传环保的纪录片能火到这地步,实属不易。不光是制作它要自己掏腰包的问题,更多的是,这部片子播出之后,制作团队一定会预想到,他们的作品会被抨击,会被有关部门抵制。
树大招风。什么政治经济的博弈,什么美帝制约我国发展,什么别有用心......
我们渴望真相,我们也渴望蓝天,渴望小时候的大自然。
抛开柴静,抛开数据,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人为什么不能活得2一点,看公益环保宣传片,就看中心思想罢了,经济不是靠破坏环境这一条路才能增长的。因为,“如果只有一棵树,你砍他你就能活命,不砍就会死”始终是伪命题。
公道总在人心。
就像《寂静的春天》当时在美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抵制《寂静的春天》的人,很多,很多。序言中曾写,第一版寂静的春天出版的时候,也是有许多专家,学者说各种学术性问题,可作者后来慢慢求证,更改,整本书的言论,科学推断无懈可击......
一部穹顶之下,引发全民争论,希望争论的结果不是这个话题慢慢冷却,接着全民忘却,然后变成过客。 http://v.163.com/zixun/V7M3CBV6S/V82KS3F3K.html
北京城市大学的学生于几年前拍摄的北京雾霾纪录片
那时也正是雾霾进入公众视野的时候,可以结合着看看。 各种角度不置可否,总归得谢谢柴静给了一个引发公众热议吐槽的机会。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