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些数字是“城考”覆盖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和考核指标进一步严格双重作用下反映出来的结果,但这200多个城市的零叠加在一起,绝不是一个轻飘飘的数字,而是一个让人感到沉重的巨大包袱。
200个零,包含着阵痛,折射着隐痛;让人期待着短痛,担心着长痛。
许多城市尤其是欠发达城市的官员和决策者的心情不难理解。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许多城市的决策者而言,在经济投入上无疑意味着一种阵痛。
环境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量的前期建设投资,还需要后期维护和长期运行的不断投入。令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感到为难甚或无奈的是,这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与宽阔平坦的马路、花团锦簇的广场、光彩照人的霓虹灯不同,无法让广大市民因直接体会到舒适感和享受感而赞誉不绝,决策者自己也基本无法拿这些基础设施进行炫耀。一句话,投入和产出的不成比例,让人缺乏成就感。故而往往让政府官员们因为经济上的阵痛而左右彷徨,难以抉择,最终选择放弃,以逃避这种看似十分不值得的疼痛。
而环境基础设施的长期缺失,却由此成为城市发展和百姓生活中无法平息的隐痛。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日前发布的《2006年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去年,全省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占总量八成多,是工业污水的7倍多。全省除海口、三亚建有城市污水处理厂,对城镇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外,其他市县均无污水处理设施,大量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生活污水成为海南生态省建设中令人坐立不安的隐痛。
海南的现状在全国其实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基础的薄弱,不仅影响着区域水环境质量,威胁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埋藏着突发性环境事故隐患,更严重限制了城市的发展空间,蚕食了城市的环境容量,削弱了城市未来的综合竞争力,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无异于附骨之痈。
要根治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环境痼疾,必须加快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这是许多城市尤其是经济尚非十分发达城市必须经历的短痛。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投入,可能会使一些城市经历资金紧张、利润降低的短痛。但直面现实,抓住关键,着眼长远,才是各级政府官员和城市决策者的清醒思路和正确选择。将优良的生态环境看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维系,将环境优势看作城市的竞争优势,就能义无返顾地走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误区,舍得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保障上的投入。这样的投入换来的也许不是眼前短暂的经济利益,但带来的是长远的效益、潜在的价值和巨大的环境资本。
而能拖就拖、能等就等,能敷衍就敷衍,能应付就应付换来的,只能是积重难返的长痛。
环境质量改善绝非一蹴而就,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更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当前,中国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不良倾向之一,就是重视地上建筑安排、马路建设,对事关城市健康发展的环境基础设施及配套管网规划和建设重视不够,导致城市功能不完善,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不足,污水处理率不高,环境质量差。这一问题不仅凸现于许多城市的决策层,在广大城市人群中也普遍存在。某特大型城市正在进行的城市状况调查显示,虽然市民普遍认为“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居住环境欠佳”,但对于“最关心的公用事业”,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却在城市人群的认知中分别排位倒数第四和倒数第三。决策者和城市人群的认识偏差,导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状态,而这样的滞后,使城市环境功能日益削弱,不断恶化的环境质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城市的长痛。
当前,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不仅关系着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更成为各城市确保“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顺利完成的关键,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忍受阵痛,忍受阵痛才能消除隐痛;要走出这一困局,必须经历短痛,经历短痛才能避免长痛。
害怕阵痛,隐痛会让城市在残缺的发展中如坐针毡;害怕短痛,长痛会让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筋疲力尽。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城市健康的保障。譬之于人,健康是1,有了这个1,后面的零才有意义。而如果没有了健康,即使现在再富裕再繁华,城市的未来终归只能终结于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