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应为人人之美德
时间过了呵呵:5月28日的《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在我国改革、发展、建设的历史上,发展与资源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越是文明进步,越要崇尚节约。据报道,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60座城市中,400多座缺水;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储量比较丰富的煤炭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面积已不足1.5亩,1/3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之下。更令人忧虑的是,一方面人均能源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能源资源的消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一低一高”,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不足的矛盾。
我们看到,近年来,受一些不良消费风气的影响,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令人忧虑的变化,把勤俭节约看作寒酸和低贱,把吃苦耐劳看作迂腐和“傻冒”,把奢侈阔气当作时髦和荣耀,把挥霍浪费当成慷慨和大方,讲排场比阔气,讲究吃喝玩乐,贪图安逸、追求享乐、铺张浪费的奢靡之风滋长蔓延。据悉,近年北京市食品垃圾呈稳步上升趋势,占垃圾总量的17%左右,平均每天约产生1600吨的剩菜剩饭泔水,而全国每年仅浪费掉的粮食就有几百万吨。
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生的一种权利,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之一,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人既有生理需求,又有心理需求。我们既离不开物质生活营养身体,更离不开精神生活来灌溉我们的心灵。如果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的吃喝,以及奢欲心理的挥霍,那么这种人生就是心理扭曲和精神空虚的人生,就是一种“富裕的贫穷”和道德的堕落。
古人讲,德皆由俭而来。司马光的《训俭示廉》,就是一份倡导节俭的宣言。文中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据说,某些富裕的洋人,也以节俭为荣。有次,亿万富翁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给侍者一角钱小费,侍者说:“我像你绝不这般吝啬。”洛克菲勒笑道:“这正是你一辈子当侍者的原因。”这段对话发人深省。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节俭,是一篇由利及义的道德大文章,正所谓节俭无言,品德有声。俭以养德,俭以励志,俭以生勇,俭以立身做人、强国兴家。
勤俭节约不仅是个人生活之事,而且关联着人的理想和品格。奢逸不但使人懒惰,失去积极向上的动力,也会使人私欲膨胀。养成节俭的习惯,还有一个重要的益处,就是有利于培养我们积极向上、严于律已的作风。无数事实说明,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大凡都是从生活上严格要求开始的。像雷锋、他尽管每月只有几元钱的津贴费,但仍拿出一部分用来接济家中有困难的战友,支援灾区。他的精神已经超越时空、超越国界,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孔繁森身为地委书记,两袖清风,一生俭朴,把工资的大部分都用来资助藏族同胞,抚养藏族孤儿,以致以身殉职时,身上仅有的几元钱,从而赢得了千千万万人们的敬仰。相反,一些人蜕化堕落,也是从在生活上放松自己,追求享乐开始的。古人告诫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过分追求享受,往往导致斗志衰退,意志松懈,那将一事无成。更有甚者,还会起贪心,生邪念,步入犯罪的深渊。许多违法乱纪的事实说明,奢欲虽然没有牙齿,但可以把人拉上歧途;虽然没有灰烟,但可以熏黑人的灵魂。可见,俭朴、节俭,表现的是生活,反映的却是品格,是深刻影响立身、立家、立国各种品格中的重要品格;
勤俭节约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办一切事业是我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综合国力还不强,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更需要把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崇尚节俭,例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可以说,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魂”和“根”,过去我们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打天下,现在靠这种精神才能“富”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继承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就必须提高思想认识,从小事做起,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之中,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在我们的生活里生根、开花,结出丰硕果实。只有这样才能高扬爱国奉献的旗帜,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节俭无言,品德有声。节俭,应成为人人之美德。
[作者:朱海滔]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你做的很好啊* 呵呵,没什么的,呵呵
节约是咱们中国的传统美德! 传统要继承认真做到就好! 自觉,每天早上提醒自己一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