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7-6-28 13:14:31

青藏铁路成为高原“绿色天路”

新华社西宁6月27日电 (记者顾玲) 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一年来,有效保护了铁路沿线的高寒植被、湿地及江河源区水质,在“世界屋脊”上全力打造出了一条举世瞩目的“绿色天路”。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绿色生态环境,青藏铁路格拉段在建设时用于环保工程的投资达15.4亿元,在生态环境敏感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保护了铁路所经地区的高原环境。

青藏铁路运营一年以来,严格按照“确保运营达到环保要求,把铁路运营期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环保要求,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天路”绿色和谐。

据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验收处负责人王冬朴介绍,青藏铁路在海拔4300—4700米的地区开展了高寒植被的恢复与再造实验研究,再造植被生长良好。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环境保护是需要破解的三大难题之一,而湿地保护更是难中之难。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世界屋脊”上的草原湿地,铁路建设者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尽量绕避湿地。在必须经过湿地的路段,大量采用了以桥代路、增加小桥涵密度、路基抛填片石、填筑渗水材料等措施,保证地表径流对湿地水资源的补充,防止湿地萎缩,确保水源涵养功能不受影响。

此外,还首次成功在海拔约4700米的古露湿地进行了植被恢复与再造科学试验。在建设古露车站时,建设人员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累计投资110多万元,先后移植建设了8万多平方米人造湿地。目前,古露湿地的草皮移植成活率达98%以上,生长旺盛。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博士梁学功介绍,这是世界上首次在高寒地带人造湿地获得成功,对未来青藏铁路沿线的环境保护与植被恢复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为了保护青藏铁路沿线经过的自然保护区,青藏铁路格拉段对穿越可可西里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线路方案进行了优化,为绕避林周澎波黑颈鹤自然保护区,铁路建设选择了羊八井方案。在保护区实验区,建设者合理设计并增加了以桥代路和动物通道工程,使得保护区内部之间能够较好连通,确保了物种信息的交流。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近期联合多家单位对青藏铁路建设前后的遥感卫星影像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显示:青藏铁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据了解,目前,青藏铁路格拉段穿越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100.02公里,穿越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328.06公里,从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经过。

青藏铁路运营一年来,每天有4对旅客列车奔驰在青藏线上。为了防止旅客进出西藏给沿途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行驶在这条铁路上的旅客列车均为密封车体,车内厕所采用了真空集便装置,废物废水都有专门的回收设备,在格尔木和拉萨由专门的机构负责对列车上所有的污水和污物统一处理,避免了列车成为新的污染源,保护了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来源:经济日报

被封印的左手 发表于 2007-6-28 20:13:26

不过,对未来的潜在环境威胁还是表示怀疑

下一站天后 发表于 2007-6-28 22:28:17

引用第1楼被封印的左手于2007-06-28 20:13发表的 :
不过,对未来的潜在环境威胁还是表示怀疑
赞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藏铁路成为高原“绿色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