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7-7-6 01:24:27

经验推广----生态治污:“酱油水”变汩汩清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10:53 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网消息]

  6月16日,记者在宝应县见识了苏中苏北地区第一个乡镇生态污水处理场的奇特功效。

  “酱油水”流淌小镇20年

  大邵沟是宝应县主河道之一,沿线20公里有3个乡镇20多万人口。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工业污水和数十万人的生活污水直排大邵沟。河水变色了、鱼虾绝迹了、青草枯萎了、空气变臭了,就连附近的井水也一股异味。”沿途的群众说,这沟水别说喝,浇地都不行,是条臭水沟、害人沟。

  “我的手机每天都接到群众举报电话,尤其是夏天,夜里都有。”曹甸镇环保助理陈国俊回忆。

  当地环保局介绍,近几年大邵沟的污染日益加重,抗污能力最差的河底植物首先遭到破坏。接着,破坏了岸线上的挺水和湿生植物,连芦苇都难以生存。多样化物种全面缺位,浮游藻类猖獗,河水呈极富营养化的黑臭状态。

  探索农村低成本治污之路

  在广袤的农村实行雨污分流和污水收集,光管网费就是天文数字,单一个镇断然拿不出这么些钱。8年前,位于大邵沟上游的曹甸镇政府就想彻底根治顽疾,方案却一个个被否决。

  “基本只要来个像干部模样的人,群众都要围上去控诉一番,这水不治不行了。但到哪去找适合咱们乡镇的污水处理方案呢?”镇党委书记孙学龙在外地学习期间,得知生态治污方案试验成功了,立即委托南京市环科院设计图纸,一期工程日处理量2000吨,投入300万元。“污水处理场建在大邵沟上游,利用河道自然地形,就地治污,河道两旁重建生态景观。”

  今年4月,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司副司长李远在验收工程后表示,在乡镇实施生态治污,工程土方量少,占地仅37亩,易管理,有利于周围环境改善和生态恢复,方案值得在小城镇推广。

  记者看到,这座污水处理场没有大型设备和一个个集水池、生化池。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生长着芦苇、水芹、菱角的河塘。污水首先通过格栅,去掉漂浮物,沉淀后曝气处理,然后流入河塘。神奇的就是这一步,河塘里的水生植物“吃”掉了剩余的污染物,下游出现了汩汩清流!

  常规污水处理厂投入和运行费用太高;乡镇污水雨污难分,流量大,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指标不及城市那么高,更加重成本;常规治污占用耕地面积大……两相比较,生态治污在乡镇的优势非常明显。由水生植物过滤、净化污水,运行成本能节约80%,治理后可达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总投入只有常规治污的1/3,按国家镇级污水处理厂收取居民排污费的规定,以每吨0.8元计算,一年半就可收回投资。

  生态治污进了党校教案

  江北首个生态污水处理设施在宝应试验成功,这事进了扬州市委党校2007年主题班的授课教案里,乡镇“一把手”们第一时间学习了这个案例。

  党校教授孙凤娟说,扬州有“联合国人居奖”的头衔。但在过去6次“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评选中,扬州90多个乡镇无一上榜。究其原因,农村水环境恶化是最大“硬伤”。“这不仅仅是荣誉问题,更直接反映了农民经济条件转好,综合居住环境却在下降的事实。小城镇治污是确保我国乡村生态不致恶化的一个必由之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曹甸镇因地制宜、就地治污,低成本再现清水宜居的做法很有启发性。”唐 悦

kefodshen 发表于 2007-7-6 10:04:05

一条很振奋人的消息!

被封印的左手 发表于 2007-7-6 19:08:42

看了,心情好些了

吹走眼中的沙 发表于 2007-7-6 23:28:2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验推广----生态治污:“酱油水”变汩汩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