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最近读了一篇关于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的报道,说30年来这位富有的美国人只用手帕从不用纸巾、从不开汽车、每个月的电费从不超过两位数。布朗先生是位颇有影响的人物,曾被《华盛顿邮报》誉为“世界上一位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至今著作不断。关于他的报道不少,但这则不起眼的小消息,却令人感慨颇多。
以经济条件而论,布朗绝不是买不起汽车,交不起电费,用不起纸巾。自从1974年创办从事全球环境问题分析的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以来,他就远离了现代的生活方式。在华盛顿,他住的是一个单身公寓,不是买不起大房子,而是觉得没有必要,他认为好生活的标准是让人感觉满足、幸福而安全。他用对自己近乎“苛刻”的生活方式诠释着一个简单而执着的追求:不想用一次性纸巾把森林变成垃圾,不想因自己奢侈浪费让地球再增加额外负担,因为“地球已不堪重负了。”
在现实生活中,若非经济原因像布朗那样“生活在30年前”的事例还是相当少的。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快节奏的生活,几乎让人无法拒绝现代生活的方便和舒适。于是,汽车越来越多,一次性物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餐馆几乎都用一次性筷子,商店几乎买不到手帕,很多人包里备着纸巾,买东西不用带菜篮子——塑料袋白送。细想起来,纸巾代替手帕,我们每人平均每年8.5千克的生活用纸,还有越来越多的汽车,也就是近十年来的事。
地球不堪重负,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全球森林面积每年减少1300多万公顷,垃圾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中国目前城市垃圾的堆存量已超过70亿吨,而且还在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尽管如此,在很多人看来,这又与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偌大的城市,哪里会容不下“我的”几张废纸,偌大的地球,哪里会在乎“我”多浪费的一升水呢?
在生活当中,没有法律规定我们每个月用多少吨水、多少度电,纸巾可以用几张,一次性筷子可以用几双。是节约使用、自觉抵制不环保的行为,还是只顾消费得起,想用多少就用多少,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环保意识。我们经常外出就餐,知道一次性筷子的危害,经常去市场购物,知道塑料袋的危害……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勇敢地向我们不应该接受的事情说“不”呢?我们感于“布朗的手帕”,并不是要将他的这种行为绝对化,而是感于他的这种精神,在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如果每个“我”都拿出点布朗精神,能省则省,举众人之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并不是一件难事。
知易行难。如果说布朗这样的榜样离我们的生活远了点儿,可以试着从节约一张纸、一滴水做起。 我签名,会这样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