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缺失的80后一代(转自NGOCN)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像往常一样,我习惯性的用极低的音量放着一些老歌作为背景音乐。播放软件随机打开了两首歌,张信哲的《信仰》和杨坤的《无所谓》,正好,就从信仰谈起。这几年,由于工作的原因,和很多公益组织的领导人有过不同程度的交流。每当我们谈到诸如志愿者,公共关系或者筹资之类的问题时,我经常会问他们一个问题,"您怎么看现在的80后的年轻人?"在我的印象中,我往往会得到很相似的答案,"他们和我们不一样,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有理想,有热情,有信仰,而他们就不同了,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相信,什么都无所谓,他们是信仰缺失的一代。"
信仰,在NGO是一个很神圣的词语,伴随左右的,往往还有"理念","使命","梦想"和"愿景"等。可以说,这几乎是所有NGO或者公益组织最引以为豪的东西,也是很多NGO人毕生的追求,哪怕是为之付出事业,家庭,健康,以及经济上的巨大代价。
但是,什么是信仰?
最近,我正在研究各种选秀活动对于NGO宣传和筹款的借鉴意义,因此在很多的培训和讲座中,我也会举"超级女声"的例子。
记得有一次培训,我问一位妇女发展组织的总干事,"您怎么看待'超级女声'这样的活动?"
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我觉得这些年轻人太疯狂了,就为了看一眼那些打扮的花花绿绿的歌星,连课都不上了,还又哭又叫的,我实在是想不通。崇拜谁不好啊?"
这时,另一位学员表示了反对,"我听我父母说,那时候他们参加大串联去北京,在天安门广场等了一天一夜,就为了远远的看一眼毛主席,嗓子都喊哑了,我不觉得这种举动和您刚才说的有多大分别啊?"
这样的争论迅速席卷了整个培训班。作为一个参与式培训的建导师(facilitator),我当时并没有表达我的观点,但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们同意这样的假设,即所有的信仰,无论是什么,都是自发的,而且是发自内心的。那么,信仰有对错之别吗?有高下之分吗?有门槛之梏吗?
我的答案是:没有,除非某种信仰影响到了公众或者他人的利益,或者违反了公认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的社会规则。
那么,NGO需要什么信仰?我想,尽管每个组织,或者每个人,相信的东西都不一样,但有一点应该是,并且可以是共通的,那就是"善"。
善,可大可小,包罗万象。
善,可以深刻,也不拒绝简单。可以催人泪下,也不排斥欢歌笑语。可以是长期积累的对弱势群体发自内心的深切关爱,也可以仅仅是对所见所闻的瞬间感动;可以是对解决某一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实践,也可以是工作生活兼顾的举手之劳。
对"善"的信仰,体现了一个组织的宽容,更表达了对不同文化,背景,年龄,经历等利益相关方的尊重。我相信,对于一个以推动社会发展为己任的组织,尊重和宽容,是我们向社会公众传递的信息,更是我们的责任。
对"善"的信仰,可以帮助我们动员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源。公益组织的存在,目的是为了实现某个社会发展的目标,自然也需要各种社会资源。然而,今天国内大量亟待资源的公益组织,却往往拘泥于门户之见,或者信仰之别,将本就为数不多的社会资源拒之门外。其实,无论是愿意捐款的企业,还是有意参与活动的年轻人,只要他们的信仰是"善"的,他们就有可能帮助我们推动和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我们也应该为他们创造条件,尽管他们有时和我们有着不同的动机,梦想,信仰,世界观,或者工作方式。
还是回到那位总干事吧。之后我和她有过一次深入的交流,她对我最近一直在研究80后一代在公益领域的发展觉得很不理解。
总干事:我从来就搞不懂那些孩子在想什么。当然,我这么忙,没时间,也没兴趣去研究他们。他们看什么电视,听什么音乐,我就更不知道了。
我:那么您觉得,5年,或者10年后,您机构的大部分员工,会是一个什么年龄段的呢?"
总干事:。。。。。。。。。。。。(沉默)
我:中国现在是不允许您这样的机构公募的,你估计大概什么时候可以放开?
总干事:我觉得按目前的发展趋势,再有个10年,总该可以了吧?
我:这点上我和您判断差不多,那么10年以后,可能给咱们组织捐款的人,会不会就是今天这些20出头的年轻人啊?
总干事: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我还是觉得,我没法去理解那些年轻人。我和你说实话吧,别看我现在自己做妇女发展工作的,我跟我女儿之间都有代沟。
我:那我倒觉得,您就更应该去研究研究现在这些80后的年轻人了,甚至可以就从您女儿开始么。机构要长期发展,无论是媒体,公关,筹资,还是项目,迟早都要和他们打交道的,早点开始准备总是好的。
总干事:但是,工作这么忙,我哪有空啊?
我:。。。。。。。。。。。。(沉默) NGO向善,行善,既是佛家说的“善巧方便” “他们和我们不一样,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有理想,有热情,有信仰,而他们就不同了,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相信,什么都无所谓,他们是信仰缺失的一代。”
这话说得有些武断吧 他们那个时代应该是70年代或者60年代吧。
我个人觉得他们那个时代确实是有理想有热情有信仰,但是,有一大部分人的信仰是盲目的,特别是当全国人民都狂热地追捧毛泽东思想时,有多少人敢站出来坚持自己原来的信仰?
没有理解就没有发言权,既然那位总干事不了解80年代的人,他凭什么可以做出:“他们就不同了,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相信,什么都无所谓,他们是信仰缺失的一代”?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血色浪漫》《幸福像花儿一样》……看过一些这样的电视,虽然大部分情节是爱情,但不全是
《血与铁》,《文革十年》……也看过一些这样的书,有回忆录的性质,应该还是很客观的
因为我对我们的上一辈是很感兴趣的。
我觉得是不同的时代特征造就了不同的性格
上一辈人的信仰是单一的。或者说,他们有信仰吗?看见人家在那追捧毛主席,他们也去。他们有想过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吗?多少人因为残酷的现实,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爱情……多少知识分子因为一个“上山下乡”的口号,终老偏僻的农村?难道他们真的是为了信仰?
而我们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没有信仰,没有追求,人还能正常活下去吗?
他们不理解我们,正如我们不理解他们。而且彼此都不肯主动去了解。代沟就这样产生了~ 人是会成长的,今天我们看到20出头的人,会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候,也会有日后回顾年少轻狂的时候,每一代人都会有这个时候的。
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流行,几十年钱流行中山装,那是以为偶像就那么几个,现在媒体发达了,偶像多了,崇拜也就乱了。
然而10年20年后,过了这段张扬的日子,又过了必经的迷茫期,都会懂得。
即便偶尔回忆起之前的事情,不过淡然一笑。 楼上的:
信仰和崇拜偶像有本质的区别 一代比一代好,世界在发展
如果下一代不好了,那就是这一代的问题
没有信仰是不可能的,只是不同和不懂罢了 老要张狂少要敛,年少之时,涉世未深,有种出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但是考虑事情不是很完善,往往会绊跟头,所以需要沉稳一些,考虑的全面一些,这样才能取的更好多效果。年老之时,经历的事情比较多,对与什么事情都比较有经验,对什么都考虑的比较全面,所以少了年轻人的一些豪气与激情,所以要老年人要豪爽,激情一些。
这样的话人生才会更加的有意义。 歌迷、影迷在现在只是娱乐的一种方式,也是放纵的一种途径,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环境不同,文化不同,又怎能相提并论?
到底是文化、环境适应我们个体,还是个体适应环境、文化?值得探讨,但这一定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我弟弟曾经和我讨论过教育话题,有一句话使我印象深刻:爸妈把什么都给了,现在的孩子还有选择么?这已经是单项选择的教育时代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