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人才资源是珍贵的资源。现状下,关注的人所占民众总数的比例很小,去掉其中大半空谈的,行动的人很少,再去掉其中大半不能负责任的,所剩无几,如何管理调配好这部分就值得仔细斟酌。
管理人才,最核心的无非是“把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把人放在不合适的位置上,就是扼杀。
志愿者常常是公益组织的主体人力资源,全职人员有时甚至只是沟通和协调,甚至是全志愿者运行机制。对志愿者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是公益组织发展的核心课题之一。
志愿者存在着一些特性:可投入的时间不确定和不连续、退出的自由和无制约状态。管理者应认识到大部分人是随意的,不能做什么事情。管理者要给志愿者充分机会,然后参与不参与是志愿者的选择,并披沙拣金选出一些真正做事的志愿者来,又让其参与到辅助志愿者遴选管理中去,人力资源得到良性循环。
具体而言:
1、降低对志愿者的期望值
志愿者工作实在不能苛求,业余义务工作和和企业付薪劳动有很大不同,薪酬约束下,不好好干就解聘,而约束志愿者的只是志愿精神,虽然不乏有牺牲精神的人,但人非圣贤,因此应广泛团结,做点总比不做好,关注总比不关注好。
2、志愿者分层管理制
考虑到不同参与程度的志愿者的存在,管理者的责任在于创造好的外在因素,让志愿者有归属感,但到此为止,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最终依靠志愿者的主动努力。分派工作不愿做,不分派对列出的工作又不选,考虑实际效率,只能放弃这样的志愿者。因而,志愿者结构可合理分层,根据参与的频率和范围,分为核心层、骨干层、松散层(参与层)和关注层。
分层管理的要义是建立骨干推动机制。所谓“兵贵精不贵多”,人多未必有用。一个有趣的说法是,如果一个草根组织有10个真能做事的人,那么必可跻身于一流组织。“精”太少,以“多”来弥补,只是滥竽充数。当然,也要避免精华推动的另一极端,即只依赖单个人。
3、志愿者选拔机制
一个常用的选拔方式是——面试,面试遴选出的,是面试官认为“适合的人才”。面试成效实际取决于面试官的能力与水平,是不是有一双明察秋毫的毒眼?让人担心的不是发现人才,而是错失人才。
更有效的选拔方法是实践,而非面试。通过实践,可以甄别优秀志愿者人才,并积累成骨干志愿者团队。
4、志愿者沟通机制
很多时候,缺人,是缺乏沟通造成的,是参与的愿望和渠道的矛盾——志愿者不知如何参与。
用一定的方法,比如网络或者海报栏定期公告,让志愿者都能了解组织的最新动态,需要志愿者参与的时候,可以用“公示招募”等手段让志愿者知情并报名参与;又比如以例会、论坛等方式经常性交流,推荐的是采用更为自由轻松的形式而非古板的开会。一些吸纳人气、活跃气氛又不悖组织愿景的形式值得采用,譬如集体野营。
5、奖惩激励制度——积极性的调动
奖励比较容易实现,惩罚较难,因此或者可称激励机制。经常地就具体的事情去感谢志愿者的付出,提供一些比如外出交流的机会给优秀志愿者。
志愿者组织约束弱,多靠自觉,对严重影响组织运行的情况,可采用逐渐淡化其参与角色的办法逐步排离出工作圈,尽量不伤害参与者。
并非只有物质奖金是奖励,外出培训的成长机会也可视为一种奖励,应当慎重选择使用组织资源(包括经费和组织名义)参与培训的人员,以已经付出并将长远贡献为选拔标准,而非一时心血来潮,使机会单纯满足私人发展。
6、志愿者管理者素质
管理者要尝试适应志愿者,善于倾听,设身处地的思考自己的管理策略,而不是志愿者们适应领导者个人。领导者应根据人才的素质不同,放手程度不同。 貌似很久没见二叔的文章了~ 呵呵,是呀,我想这个可以作为济溪专职人员入门必读材料之一。 能力不缺
责任也有
能动性去哪了? 所以要调动积极性还是需要技巧的,一篇不错的文章。同意长安野人的“必读教材”,呵呵 可以去调动
但是一位的强调组织者去调动,是否也代表他人在推卸责任呢?
我又不是你爹妈?
干嘛要我怎样怎样?
即使是你爹妈
爹妈欠你的啊?
这是公益组织啊,我这个所谓的领导者,有多少好处,又不是企业,自己的财产
那么是否是我们基础的人员选择上
既定的人员心态上也出了问题呢 其实是双方面的,个人也有问题,领导力也是个关键因素。多少好的苗子都是被昏庸的主给浪费了? 确实写得好好,好会分析啊,我是不会!
不是缺少,是缺少这样的一双眼睛,是缺少这样的一个平台
不是不想,是没有勇气,是不好意思,是拉不下面子
还是喜欢那句,积极主动加关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里面有一层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值得推荐的地方,每个人都是一块宝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