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带遮阳篷:一个绿化模范城市的尴尬
夏去秋来,肆虐江南已久的高温天终于被冷空气驱散了。在这个炎热的季节,有两条关于杭州的“热”新闻引人关注。其一是这个城市因连年酷暑而被媒体评为“新火炉城市”;其二是有关部门在该市众多路口大范围推广遮阳篷,让在热浪中等候过马路的行人得以享受些许凉意。有人说:“‘新火炉城市’装上遮阳篷是政府的人性化举措。”也有市民认为:“这真是树荫不够篷来补,身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不知道都‘绿化模范’到哪个地方去了?”对此,人们不禁感慨:在杭州这个各项绿化考核指标均名列全国前茅的“人间天堂”,“条条道路皆林荫”何时能不再是一种奢望?
http://env.people.com.cn/mediafile/200709/18/P200709180811332015410810.jpg
2007年7月9日,杭州的一位交警在路口搭建遮阳篷。近日,杭州正处于高温酷暑时节,阳光暴晒和雷雨常常使遇红灯等候的路人进退两难。从7月8日起,杭州市在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搭建一批遮阳篷,为等候的行人“遮阳挡雨”。新华社记者王小川摄
“绿化模范城市”逐年增“绿”减“荫”?
2006年3月,杭州从全国150多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区)”这块金字招牌的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
但奇怪的是,杭州城区的绿荫面积似乎没有像西子湖畔的景观一般在逐年增“绿”。正如杭州市规划设计院顾问包海涵所说:“杭州除了西湖风景区之外,城市中树荫实在太少了。尽管城市绿地面积每年增加不少,但却没有形成大面积的绿荫。”
杭州不久前评出了十条最美的林荫路。虽然这些道路条条绿荫环抱,但也有市民反映,这些“最美林荫路”好象都不是交通主干道,有的还在社区里,而城区的主要道路却少有林荫。
炎炎夏日,在杭州许多重要的商业路段,常常会看到人们在烈日下等红灯的景象。虽然越来越多的十字路口支起了遮阳篷,但行人们走在树荫稀疏的大街上还是躲避不了暑热的煎熬。
对此,包海涵指出,“绿荫可使烈日下的地表温度降低10℃以上,可有效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何乐而不为呢?”他强调:“不仅行人需要绿荫,交警、游人、户外作业的工人和停车的地方都需要绿荫。路口的遮阳篷虽然体现了人性化,但也证明了作为风景旅游城市的杭州,缺了几条林荫路。”
其实,杭州缺少的不仅仅是几条林荫路,许多公园广场和居民社区都在呼唤绿荫。包海涵说:“城市广场照理应多种些树,但遗憾的是那里几乎全是硬质地面,夏天阳光反射强烈,使人望而却步。”
市民孙先生也说:“城区的万向公园、庆春广场等地方都只是稀稀地种了几棵树,大太阳下是找不到人的。”而杭州许多新建的公园绿化也基本以草坪、灌木为主,乔木为辅,无法形成大面积的绿荫。
包海涵还分析:“现在居民小区绿化都将绿地指标下放给社区或居委会完成,他们大多利用屋边地角搞些绿化小品,很少种树。一些新建楼盘为了提高品位,多请名家来做以水面、小广场、道路、灌木、草坪和花架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设计’,惟独缺少成排乔木,使得小区内少有树荫。 http://env.people.com.cn/mediafile/200709/18/P200709180812232660721722.jpg
2007年7月3日,在河南洛阳中州路与解放路交叉口,市民在遮阳篷下等红灯。近日,洛阳交警在部分非机动车道上搭起遮阳篷,让市民在炎炎夏日里无需顶着烈日等红灯。新华社发(赵朝军 摄)
城市现代化PK城市绿荫生态
既然城市对绿荫如此“如饥似渴”,那么有关部门在规划时为什么不多预留些种植乔木的区域呢?对此,杭州市规划设计院顾问包海涵一语中的:“目前城市规划主要考虑‘绿地率’和‘视觉环境’,对绿荫覆盖率和生态环境的要求却考虑较少。在道路设计上,主要顾及交通要求,且几乎都是汽车的要求,忽略了道路绿化,尤其是道路‘林荫化’的要求。”
“杭州道路整治是好事,但看着路边长了几十年的大树被挖走实在让人心疼!”公务员葛先生感叹,:“补种上的小树需要多少年才能为我们遮阳啊!”市民黄大伯也反映:“现在城市建设好了,马路改造得宽了,但老百姓夏天出门却缺少树荫挡太阳了。”
对此,杭州市园文局绿化处的工作人员解释:“现在乔木的生长环境比较恶劣,地下到处是水管、电线、通信和热电线路等管线,而且还要预留很多地下网管,以适应今后的发展。比如,一条2米宽的人行道,那么其地下的1.5米就要被各种管位占据,所剩空间很难再种乔木。”
这位工作人员还说:“目前杭州道路拓宽施工频繁,刚种下的树也常常迁移,再加上众多污染使种植的乔木生长缓慢,有些树种还无法存活。城区之所以有些道路上的绿荫时断时续,中断的路面其实是由于无法种植乔木造成的。如在湖墅路就发生过因热电泄露而熏死路边香樟树的情况。”
的确,高楼大厦林立、水泥马路越修越宽、广场社区“有绿无荫”等等,都使得城市的“热岛效应”日益加剧,这不仅使城市现代化与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空前的两难境地,同时对各地政府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建设部在近日发布的《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适当降低草坪比例,减少雕塑等建筑小品和大型喷泉的使用。对现有草坪面积过大的绿地,要合理补植乔灌木、地被植物和宿根花卉。要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城市道路分车带和行道树的绿化建设,增加隔离带上乔木种植的比重,建设林荫道路。” http://env.people.com.cn/mediafile/200709/18/P200709180813151903132198.jpg
资料图片
“绿荫工程”能否还市民一个清凉?
有关园林专家认为,我国城市绿化的“草坪热”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持续至今,一直高烧不退。虽然草坪一次性投入少、绿化见效快,可生态效益却大大低于树木,维护成本也很高。
据了解,杭州市财政每年投在公共绿化上的资金约为2亿元,2006年杭州城区增加的绿地面积为534.6万平方米,其城区绿地面积、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等指标均超过国家绿化模范城市的考核标准,而绿荫面积则因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而无法统计。
实际上,绿荫是指树冠的垂直投影,若以绿地来计,一棵树的绿地面积仅仅在一平方米左右。由于种植乔木很难使一个城市的绿地率达标,有关部门只好借助草坪和灌木等扩大绿地面积,以通过绿化考核。
视觉效果固然是考核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人们更希望享受的是城市充满人性化的实际绿化效果--马路两旁绿树成荫,广场社区清凉宜人,市民晨练能享受新鲜空气,外出活动时也不必头顶烈日。
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已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天津市园林局在2006年出台文件规定,该市树、草的种植结构指导参数为3∶1,树木种植量应为植草量的3倍,植草比例不应超过整个绿化面积的25%。而河北廊坊市市区则几乎是做到了三步一树、五米成林,且种植的树种也并非十分娇贵。
杭州市政府也于今年3月转发了《关于2007年杭州市城区绿化工作意见》,提出“在各类城市绿地、重点道路、重要城市节点等地区开展增种、补种大规格乔木的‘绿荫工程’。计划用两到三年时间,对城市主次干道中大于2米而无乔木的分车绿带、有条件的城市广场增植乔木,提高道路绿视率,增强生态功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