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气候变化纳入企业经营战略 “气候变化与中国企业:风险与机遇”国际研讨会成功召
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对于企业而言,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与机遇并存。如何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企业经营战略和日常管理活动,关系到企业能否保持和增强竞争力,并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大计。中国企业目前对此还缺乏清晰、完整的认识,采取应对气候变化具体行动的能力也有待提高。虽然近年来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会议非常多,但专门面向中国企业的高级别研讨会还不多见。为此,这次召开的“气候变化与中国企业:风险与机遇”国际研讨会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
在会上,UNEP官员SveinTveitdal先生从科学的角度介绍了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从遵守日益严格的减排政策、增强自身竞争力和承担道德伦理义务3个方面强调了企业做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气候谈判代表团成员、科技部全球环境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介绍了2006年启动2012后国际气候制度谈判以来,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系列最新进展,以及中国采取的具体行动。他认为,对于中国,气候变化意味着机遇和挑战,但挑战大于机遇。企业应该建立应对低碳发展的长期目标,更加注重研究、开发和应用减少排放的先进技术,并培育促进低碳发展的企业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中心潘家华研究员,从减排经济的角度介绍了全球减排的潜力和经济成本,强调了中国面临减排压力,同时也存在巨大的潜力和国际合作的机遇。温室气体减排和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之间既有协同也有冲突,建议加强经济分析,转变消费方式,强化市场手段,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以创造双赢的机会。
国家电力公司电力经济研究中心胡兆光教授强调,从节能和环保角度,通过需求侧管理节能,相对扩大煤电生产是潜力最大、最清洁、最快速的资源,应该采取多种技术、政策和制度等方面的措施促进节能,建议将能源需求侧管理纳入CDM项目。
在讨论的过程中,一些驻华国际机构的代表询问中国政府对碳捕获和储存技术(CCS)的态度。吕学都告诉他们,科技部已经投入资金开展这一技术的研发,欧盟计划兴建12座CCS发电厂,中国可以借鉴欧盟的经验。中国现在还不确定是否会应用这项技术,也不可能将其作为优先领域,但如果示范证明是有效的、经济的,中国政府会采取相应的行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