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别再破坏我们的家,好吗?(湿地事件继续跟踪!)
http://www.hdzxw.com/hdnews/UploadFiles_2334/200709/20070929015958185.jpg环境意识深入海西人的心灵,沿海大片湿地已成小鸟天堂,成为观鸟胜地N本报记者 王小虎 涂明/文 包华/图
第十五乐章 天人合一
福州乌山小学,操场,一个关于鸟儿的游戏。
石灰划出的圆圈是“湿地”,在几个圆圈间来回“飞行”的孩子是寻找湿地栖身的“候鸟”。游戏中,组织者擦去一些“湿地”,孩子们的容身之所越来越逼仄,最终,一个小男孩喊出声来:“不要再破坏我们的家了,好吗?”
环境观念就这样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是十六大以来,人们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
改变,从每个人的心灵开始
今年开春,8只被称为“神话之鸟”的黑嘴端凤头燕鸥在闽江口出现,这种鸟类自1863年在我国东部沿海首次发现并命名后踪迹再也难以寻觅,人们一度认为这一物种已经灭绝了。
但这次,“神话之鸟”不但出现了,而且出现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早、数量都多。
福建师大生态学研究生,福建观鸟协会会员郑怀舟首先发现了这批鸟儿。令他感到兴奋的,不仅仅是看到了难得一见的生灵,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保护这片湿地更有力的证据。“美丽的生灵能改变我们的观念,”观鸟协会会长杨金说,“它让我们成为真正的环保主义者。”
区东平,就是被“改变观念”的一个例子。他年过半百,身材魁梧,肤色黝黑,目光如电,昔日的猎鸟能手;而今,他是一个坚定的环保主义者。
去年年底,区东平偶然接触到观鸟协会,参加了几次观鸟活动,从此,区东平把猎枪变成了相机,猎鸟的经验成了保护鸟儿的知识。他在福建省发现了濒危物种黄腹角质和国家二级保护类的白鹇,并把这些鸟儿的故事告诉他所能接触到的人。
“失去时才知道拥有时的珍贵,”区东平说,“我曾经生活在到处是鸟鸣的环境里,我想把这种珍惜的感觉告诉需要知道的人。”
影响,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
2004年初筹建观鸟协会时,福建当地的响应者不多,5个人拉起山头,吸纳了30多个外围的会员。而如今,这个协会有39名核心成员,270名正式会员,另有不计其数的社会志愿者。
杨金和他的伙伴们影响了许多人。
首先被影响的是协会成员,在“救鸟行动”中,一些羞涩的女生也变得十分勇敢。被他们感染的还有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同志和自然保护区的居民。最让他们高兴的是,环境保护的意识已深入孩子们的心。
观鸟协会最想影响,也是最难影响的,是开发商的脚步,然而,即使在经济利益面前,开发商也被他们所触动。杨金曾多次拿着观鸟记录找开发商“谈判”,要求小区建设为自然生态让步,保留湿地或原生态树种,已经有开发商认同了他的建议。福建一家著名的地产商,通过Google Earth划出了三百多亩湿地保护范围,建成一个生态公园,这片地,成了鸟类邻居的家园。 海西环境优美怡人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省环保局资料显示:省财政每年安排2200万元作为省级环境污染防治资金,并安排省级排污费及其他专项资金2.2亿元,带动了各地加大环保投入。
保护自然环境,已成一种共识,福建省政府向各省级部门和各大企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力推动节能减排,确保燃煤电厂脱硫设备的稳定运行,削减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在政策上鼓励燃煤电厂采购低硫煤和配煤的工作力度。
在各界的努力下,在环境保护方面,福建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4年9月27日,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福州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至2006年福建省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优良水平,全省有7个设区市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而福建省12条主要河流水域功能达标率为94.2%,较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
这一切,都昭示着一个美好的前景:环境意识已深入海西人的心灵,环保行动正不断开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成为海西人民的共识,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海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顶一下~ 只要我们努力,梦想中的天堂就会降落到人间。。。 生态好的地方人的素质也高 咱福建...加油! 福建观鸟会在湿地与鸟类保护方面一直不遗余力,加油。。。 面对这个问题,我只有无言以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