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环保人士遭诟病
最近有报道说,阿尔?戈尔(Al Gore)和瓦特-克劳蒂尔(Sheila Watt-Cloutier)有望被提名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但是最近有媒体对此发表了不同看法。《投资者商业日报》(Investor's Business Daily)最近发表评论说,诺贝尔奖曾经是声望的象征,但是这些年来这种荣誉已经下坠到了羞惭的地步,严肃性甚至不如集市上的荣誉。今年诺贝尔和平奖的热门获选人是两位致力于全球变暖的人士。在众多战争肆虐的情况下,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难道找不到一位为和平努力奋争的人士?
按照评选委员会的获奖条件,诺贝尔和平奖应该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上述两位人士都不符合这个条件。
每年诺贝尔和平奖评选委员会都有机会挽回自己的声誉,但似乎永远完不成这个任务。看来,2007年也不例外。看看这两位是如何与促进和平这类事情联系起来将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加拿大人瓦特-克劳蒂尔认为气候变化对北极的生物群落造成影响,她已经提醒人们注意这些影响;事实上很难找到一个比戈尔更不应该获奖的人士,他发片宣传气候变化,但是英国一些学校的老师对收看影片的学生提醒其主观性。
该评论认为,戈尔和瓦特-克劳蒂尔和他们的生态活动家同盟军们已经培育了一个“我们反对他们”的世界,在这里全球变暖怀疑论者必须屈从于相信全球变暖的人士。双方不可能通过取得共识而生活在安宁之中:怀疑者很可能被嘲笑、诽谤和排斥。
评论认为,如果戈尔一如所料赢得诺贝尔奖,它将标记诺贝尔奖未来漫长历程中的的政治衰落,是曾经备受推崇的国际大奖的悲哀。(薛亮) 一家之言:)
当然,在对待评论和思想上,不妨兼容并包:) 诺贝尔和平奖青睐环保人士的深意
http://www.jrj.com 2007年10月09日 05:35新京报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看到“高低”政治之分的界限在日益模糊,低政治涉及的许多领域愈来愈成为全球公共议题关注的热点,环保问题即是如此。
2007年诺贝尔奖将于10月8日至15日分别揭晓,而和平奖得主的热门人选包括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和加拿大的因纽特人瓦特·克卢捷。
早在2004年,肯尼亚的环保人士马塔伊(Wangari Maathai)就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如果今年环保人士再次获得该奖项,对于整个人类的环保事业来说,无疑将是一个巨大支持和声援。
历史要追溯到1972年。那一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主持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113个国家派团参加,不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应运而生。之后每隔十年,在肯尼亚,在巴西,在南非,联合国都会举行重要的国际性会议商讨环境保护问题。有了联合国的牵头,一些地区性的国际组织也纷纷将环境问题列入议事日程,与此同时,国际环境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相对应的,一批非官方环保力量迅速崛起。这其中包括著名的是“国际绿色和平组织”(GREEN PEACE),其成立甚至比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还早一年,现在在全球有近四百万会员,影响力不可谓不大。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环保之“梦”。就如前文提到的那个马塔伊,她有一个绿色非洲之梦。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身为生物学博士的她就为祖国肯尼亚的森林遭肆意砍伐而深感忧心,于是发起并领导了“绿带运动”,带领妇女在非洲栽下了3千万棵树。“一个原本只在马塔伊女士家后院小苗床上展开的环保活动,现已变成一股全球性的洪流。”而离职后的美国副总统戈尔去年参与了一项“环保大手笔”。他投资并参与拍摄了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获得广泛好评。在影片中,戈尔抛却刻板的政治外表,以地球村普通公民的身份向人们展示全球变暖的危害,让人耳目一新……
战争与和平,按照传统主义的观点,本是属于高政治(High Politics)一类,与国家核心利益不可分割,而环境保护、禁毒、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向来被归于低政治的范畴。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看到这一“高低”政治之分的界限在日益模糊,低政治涉及的许多领域愈来愈成为全球公共议题关注的热点,环保问题即是如此。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说过:“在当今世界,和平的概念已经被扩大了。冲突并不总是政治的。贫困、疾病和环境恶化等问题也可能成为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从这个角度讲,环境恶化导致冲突增加;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妨换个思路,尝试“通过环境保护与合作营造和平氛围”的可能,既然当年欧洲通过“煤钢联营”来实现战后和解,为什么今天我们不能用“绿色”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共同认知?这也许是诺贝尔和平奖青睐环保人士的更深含义。 关注中 期待啦 世界在发展,“和平”的定义也要发展和扩充 媒体的话只做参考,要有自己的想法。 引用第4楼绿色阳光于2007-10-09 14:07发表的 :
期待啦
期待什么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