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暴雨带来的思考
去年入夏以来,南方一些省市遭遇到了连续的大到暴雨,农田被毁,城市被淹,福建省建瓯县几千名高考考生还因暴雨引起的洪灾而推迟了考试。应当说,此次南方所遇到的连续暴雨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严重,但有些损失是不是本因能够避免的呢?据题为《森林覆盖第一仍洪灾频频 靠山吃山吃出建瓯水患》文章报道,“直接原因还是长期的农林经济结构导致的对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攫取,导致大自然的惩罚。”近年对闽北地区环境变化极为关注的建瓯市教育局系统工会主席兼南平市文联副主席宋恒一针见血地指出。
他指出,经过上世纪80年代初的“暴砍”以及10多年来的无度砍伐,建瓯市的原生态阔叶林99%已经不复存在,“最大的一块只有2000多亩。”此后,单一树种尤其是针叶林占主体,近几年大力开发的锥栗、毛竹虽然为建瓯赢得“中国锥栗之乡”以及“中国竹子之乡”的称号,使绿化面积“表面变大”,实际上水土保持能力非常弱,森林蓄水能力太弱。(2006年6月16日《第一财经日报》)
也就是说,建瓯县所遭遇到的灾难人为因素占了主导,只追求有经济价值树木的种植,结果却严重的破坏了原生态的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但却有着保持水土不流失的灌木林的保护。
从电视新闻的画面上可以看到,一些新建民居建在了河道的两岸,还有一些民居建在了山坡上,有些这“花园”那“山庄”还建在了紧靠着残垣断壁的山体旁,这又怎能不出危险呢?因此,此次南方所遭遇到的暴雨是否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拦河坝、水库的建设是否应当统筹安排,而不是步步为营,各敲各的锣呢?
2、劈山修建公路和建居民区是否科学合理?此次暴雨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市县都因暴雨引发了大面积泥石流灾害,这其中有多少是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呢?
3、城市排泄功能的不足再次显现,此也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了。
4、城乡规化和建设中的麻痹思想严重。据报道,此次某些地方的洪灾是200年一遇。然而,近100多年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经改变了地球的气候变化的格局,地球变暖所带来的自然灾害在加剧,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相关部门是否考虑到这一问题了呢?如很多自然行成的排洪沟渠在城乡建设中消失了;又如,在一些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中,劈山被经常性的使用,而劈山所带来的地质疏松等变化是否考虑到了呢?
5、还有多少地方在搞着“绿化面积表面变大,实际上水土保持能力非常弱,森林蓄水能力太弱”的造林工程呢?一时的财富增涨最终又全部连本带息的被大自然收回,这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
常言道:水火无情。可这无情又有多少是因我们不当的行为所造成的呢?就让我多些近虑,少些远忧吧。
来源:人民网环保论坛 不错,懂得逐渐的把信息搜集起来,
继续加油啊
这篇报道的确说明一个现实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气候,希望在气候行动网络的关于气候的行动能发挥出你们的光芒.加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