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环教,lz太注重结果了。
绿野有三种环教,根据对象不同而定的。
一是对内的环教。就是如何让会员的环保知识或理念提高,至少是让会内的人了解我们各小组的一些简单的知识,例如,你可以不是红树林小组的,但你要知道红树林是什么;你可以不是观鸟小组的,但你应该了解一下观鸟有什么意义。以往是选择放片,环保的影片,或是一些别的资料,现在多媒体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二是对校内的环教。以往就是放片和出海报。比较薄弱一些。
三是对外部中小学的环教。有固定联系的,系统的进行,也有专门针对一次课堂进行。
其实,在本部也是,至从,去年开始多媒体困难之后,对校外的环教进行地比较,而对会员,对校内的反而变弱了。
这个,我们做的也不好
针对受众的不同,可能要考虑的套路也会不一样吧。
学校的环教效果可能会在这些小朋友和学生长大以后体现出来,肯定是要坚持的。
个人认为,社区的环教针对的是已经有了定性思维的人,则可能要更加灵活。例如提供更多便利的方法、阐明利益等等。当然,这个利益不是说“气候变暖,海面上升”,这个说法其实只能吓小孩子,呵呵~。面对他们,涉及到一些更加实际的利益,例如一些切身相关的费用,例如社会地位,例如社区里面一些关系到他们切身感受的公共事务等等。
看了感受很深!!
帅哥说过 有些种子已经开了花 只是我们没看到而已。。。。。
支持!这是个问题,但是解决它却着实不易。首先,去环教的都是一些在校学生,知识储备和授课能力有限制,第二,一般环教都是在固定的附属小学,一周也只能去上一两节课,课时太说,内容散,也是个问题。要是可以把我们环教的内容结合到自然或者地理这样的学科的平时教学中就好了!
想要改变一个成人的思想真的很难,
从小孩子入手未尝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我一直主张,我们能做的有限,意义也有限,并不是能起到所谓一针见血的效果,但只要做了就很好啊
我个人也是环教部门的,但我们协会去小学做环教的次数少的可怜,听了上述的讨论,内心有所触动,很有意思的谈话,我也会努力把这个部门建好的。。
很多都需要去努力做,没有去大胆的做,怎么知道是对是错,除非你预知未来。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坚定一种自己的信念,机构或者社团的理念。如果有了,你不会为任何事情动摇,只会去想办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