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太多的重名了.建议修改一下在发.
有点乱:)
貌似好像有些只要交钱就可以申请留名的,呵呵~
不知道这个大全的编者是不是这样的了
<h5><font size=\"3\">英国人高飏关注中国NGO10年之久,他编辑出版的《China Development Brief》被誉为“关注NGO的NGO”。 </font></h5><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 英国人高飏(Nick Young)来中国有十个年头了,他曾经服务于英国广播公司、《金融时报》,在非洲和中美洲尼加拉瓜做特派记者,随夫人到中国工作,由记者转行为NGO观察员。他编辑出版的《China Development Brief》被誉为“关注NGO的NGO”。</font></p><p><font size=\"3\"> 2001年,《China Development Brief》(《中国发展简报》英文版)花一年时间调查了中国大型的民间组织,出版了《中国250个NGO》。5年后的今天,高飏又将重新对中国NGO进行扫描。“中国开始进入公民社会,NGO目前占的份额虽然不大,但发展飞快。”他在中国NGO调查启动前接受本报专访时说。</font></p><p><font size=\"3\"> 建议在华国际NGO——了解国情</font></p><p><font size=\"3\"> “新中国后第一个进入中国NGO的是WWF,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当时中国希望解决大熊猫繁殖的问题,想请国际专家指导,于是WWF就进来了。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高飏说道。他在编辑《在华200个国际NGO》时一个组织一个组织地进行电话访问,算是摸清了在华国际NGO的“底细”。高飏介绍说,在华国际NGO从事的项目各有不同,专业涵括保护海洋环境、妇女识字、医疗卫生等,有综合性的NGO,也有专门性的。按其服务的类别,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环境保护、扶贫和教育。</font></p><p><font size=\"3\"> 国际NGO进入中国,有时也会患上“水土不服症”,高飏给出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建议——了解中国国情。他认为,国际NGO在中国开展扶贫等活动,一定要了解当地的情况,看当地有什么资源和长处适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很多时候一些地方缺的不是钱,而是机会。自上而下地推广某种模式,剥夺了当地群众的创造性和自主热情,很有可能好心办坏事;自下而上地发展,可以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高飏解释道。</font></p><p><font size=\"3\"> 建议本土NGO——提供创意服务</font></p><p><font size=\"3\"> 说起开展服务,本土NGO经常抱怨“双重监管”制约发展以及资金不足等问题,高飏同意这些的确是现实问题,但他认为,民间组织首先在定位上不应该把自己与政府截然分开,“我是相信政府的,我认为民间组织的存在,其中一个功能就是促使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font></p><p><font size=\"3\"> 高飏举了他夫人所在组织在中国开展服务的例子为佐证。他夫人在英国“救助儿童”慈善组织工作,在中国主要从事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她们在工作中发现民政局解决流浪儿童问题一般是遣送原籍,但遣送的效果不好,小孩还是不断地从家里逃出去。于是,救助儿童组织搞了个活动,把录音机分发给流浪儿童,记录下他们与友伴的谈话。录音内容显示流浪儿童出走原因很多,大部分是不堪家庭成员虐待而出走。民政部门听了录音后反思,认为单纯遣送原籍不能解决城市流浪儿童问题,必须与儿童居住地居委、街道等部门通力合作,才可杜绝流浪儿童现象。”高飏解释道,有的NGO一开始总把计划定得很大,如建一个流浪儿童救助中心或救助站,但其实政府占有社会上最大的资源,NGO没有必要重复建设,而且很多问题是可以通过巧妙的机构和项目设计而有所改善的,正如他妻子的机构所做的一样。</font></p>
呵呵
也难得周敏大哥有耐心做出来了!
要是需要环境组织的可以找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本书
会员有很多协会的资料
也很实用的!
尊重劳动成果啊,呵呵!!!
看了心寒。。。自己太渺小
很杂,分类才好嘛
黄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