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行动”何以遭遇“慢半拍”
http://view.QQ.com 2007年10月28日15:39 中国食品产业网北京餐馆倡导自带筷子就餐,消费者反应冷淡。尽管300家餐饮企业同时承诺拒绝提供一次性筷子,但活动开展半个月以来,很多食客并没有携带主办方所倡导的“自带筷子”。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饭统网等共同发起“拯救森林—筷行动”是冀望唤醒市民“口下留林”的绿色消费意识,眼下情况看,“筷行动”似乎遭遇了实践上的“慢半拍”,这个困惑我看决不应简单归咎于市民自身的环保意识。
市民对一次性筷子的“偏爱”,实际上符合经济学上的次优选择。倡导所谓“自带筷子”的说法,比较悖逆我们的生活逻辑,筷子毕竟不比男士的打火机、女士的唇膏,总不能塞在西服口袋或者公文包里吧,这决不是简单的“习惯问题”,而是“生活效率”的问题。环保行为固然要讲“利他主义”,但是这首先不能成为个人选择的壁垒,如果说真要倡导市民“自带筷子”出门,还是请先把筷子设计成方便携带、不易污染的“迷你”形状吧。
话说回来,因“环保”而对一次性筷子狂加鞭笞,其实也站不住脚,不少一次性筷子是企业利用不成材木料的边角料作原料,更有一些以竹子为原料(竹子属木本植物,两三年就需砍伐)。日本每年也要用掉100多亿双筷子,但他们的回收率是100%。“筷行动”的主旨是生态文明,但,请不要只把这“留下森林”的责任全交给消费者吧:请厘清源头的一次性筷子企业,如果我们的财税杠杆能让他们在生产环节不具备了“比较优势”,何来滥砍滥伐、森林又如何到了食客口下?请规范发展回收利用产业,兴许还能形成良性产业链,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呢;对于筷子的循环使用,也得有个技术标准,循环使用也不能等于无限利用。
一次性筷子的退市,不是一个“快字诀”就能解决的,更不是消费者单方面的事情。
更多点击:http://view.news.qq.com/zt/2007/huanbao/index.htm 比较客观的评论 有时候这种冷静的声音是需要的 看了那个链接才知道自己考虑的太少~嗯
我国的竹林分布较广,产量也大,可再生性强,因此一次性竹筷的发展空间很大。桦树、杨树等速成丰产林,种了不用,等于浪费资源,而一次性筷子提供了一条合理的利用开发途径…
我国共有10万林业产业人员从事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加工工作,一次性筷子的生产为广大转型期的林木工人提供了就业的保障,他们用十分低廉的成本创造出巨大的出口经济价值…
从森林资源上说,对森林的威胁并不时很大,大部分一次性筷子的原料来自人工生态林。不过,这也要看具体情况,针对一些珍贵树种,就确实会带来问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