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30年后有望普照人间
10月24日,欧盟委员会发表公报,迄今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即“人造太阳”计划,正式生效。参与“人造太阳”研究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万元熙近日宣布:中国“人造太阳”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已建造成功,真正的“人造太阳”核聚变堆有望在30年至50年后为中国发电。
坐落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人造太阳”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由中国专家自主设计而成,耗时8年、耗资约2亿元人民币。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万元熙预期,中国未来30年到50年将可能建成民用核聚变电站。
核聚变发电,可提供清洁能源
EAST工艺鉴定组专家、中科院基础科学局研究员金铎介绍,“人造太阳”是在“磁笼子”中,让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发生可控制的核聚变反应,产生大量热能。这个热量被用于发电,将热能转变成电能,供给生活用电和工业用电。
其实,太阳就是一个巨大核聚变反应器,产生巨大的能量,造福着地球上的人类。所以,人类利用受控核聚变反应进行发电的装置,被比喻为“人造太阳”。
目前,世界上很多地方已实现了核能发电。不过,现在运行中的核能发电站都是运用核裂变反应——把原子量大的原子裂解成较小的原子,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大量热能。
??裂变反应的原料储量本身有限,而且核废料有可能造成污染,需小心处理。利用核聚变反应发电,就不会存在以上问题。
“人造太阳”进入服务尚有难题
金铎研究员认为,要让实验阶段的技术,真正为人类社会提供服务,尚有一系列难题需要攻克。
例如,核聚变反应瞬间爆发巨大能量,很难持续进行。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氢弹爆炸。“人造太阳”项目的中国专家们利用强大的磁场约束高温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将核聚变反应控制在磁场组成的容器内,持续发生。
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受到世界同行的尊敬。但要建成ITER那样规模的巨大装置,对超导技术和材料工业仍存在重大的挑战。
目前,类似于中国专家研究的超导磁体产生的磁场,是约束核聚变反应的一种重要“容器”,虽然还处于实验阶段,但是已经为国际“人造太阳”计划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借鉴。
来源:《北京科技报》 现在什么都能够造出来了! "人造太阳".....希望到我花甲的时候真正能够看见这个"太阳",生活在俩太阳的底下够幸福的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