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桃花溪将重现美景
从源头控制污染物排放 依照自然规律恢复河流生态2007-11-26徐伟
前后整治长达20年之久的重庆市桃花溪动物园段,近日首次灌蓄了5万立方米清水。清澈的溪水缓缓流淌,两岸绿树成荫,倒影映入水中……
据重庆市环保部门介绍,12月底,桃花溪蓄水库——彩云湖水库将建成,届时将向桃花溪注入更多的清流。到2008年,整条桃花溪都将流淌着清水,市民记忆中的美丽的桃花溪即将重生。
治理力度跟不上污染速度,十年治污污染依旧
桃花溪是重庆市主城区5条重要次级河流中最大的一条,起源于重庆沙坪坝区,全长15.79公里,流经3个区县后注入长江。
在当地居民的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桃花溪,两岸桃花灼灼,花气袭人,鸟语婉转,清澈溪水潺潺流淌……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桃花溪沿线密布了近千家企事业单位,居住了40万居民。岸边的企业和居民每天将约6万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桃花溪,上游河段更是堆积着200多万吨生活和工业垃圾。桃花溪开始发黑变臭,桃花没有了,鱼虾没有了,居民提起桃花溪就用“死河沟”来代称。桃花溪这一“死”就是30年。
1987年,重庆市成立由副市长挂帅的治理领导小组,动员全社会加入到桃花溪治污会战。
这次行动共修建排水管道28公里,对部分河道进行了清理和绿化,共投入1868万元治理经费,历时长达10年。其间,在重庆市动物园河段也曾出现过清水荡舟的局面。但由于只对部分河段进行了整治,上游源头的污染源并没有得到很好控制,最终导致治理力度跟不上污染速度。不久后,排污管道堵塞,污水又直排河道,桃花溪河水黑臭依旧,垃圾随处可见。随后,桃花溪陷入新一轮更严重的污染。1998年,治理办公室解散。
科学整治,系统规划,清水重回桃花溪
1999年,桃花溪治理工程被重庆市政府列为“民心工程”,重庆成立桃花溪市政建设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桃花溪的治理工作。
2001年12月,整治工程开工,工程分两期:2003年完成河道的治理和污水截流;2007年完成以建设彩云湖水库以及桃花溪湿地公园为主的“清水工程”。整治的力度也超过了从前,岸边20米内均纳入控制范围,对30公里主、支河道进行清淤和河堤修缮,满足50年一遇洪水防洪要求;沿岸20余处垃圾堆放场彻底关闭,200多万吨堆存的垃圾全部无害化处理;全流域新建污水管道100多公里,两岸生活污水全部接入重庆主城区污水处理系统;新建两岸景观5处,新增绿化面积11万平方米。
整治工程如期进行,河道治理、污水截流等控制工程相继完工,“清水工程”也取得实效。2007年10月20日,日处理污水1万立方米的扬声桥污水处理厂首次为桃花溪注入处理后的中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类排放标准,总蓄水量为5万立方米。清水又一次回到了桃花溪。
修建彩云湖水库,为桃花溪注入清水,同时开建湿地公园
污水全部截流以后,桃花溪就没有了来水,对于保持桃花溪的水土涵养和生态恢复,光是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清水远远不够。如何解决桃花溪的水源问题呢?修建中的彩云湖水库将是桃花溪涓涓清流的源头。
按照规划,彩云湖水库修建在桃花溪上游,占地300余亩,总蓄水量168万立方米,平均水深近80米,是重庆市近年来所修的最大水库。
桃花溪市政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称,彩云湖前还将开建200亩的湿地公园,栽上梭鱼草、再力花、大黄瓜等抗污强,能大量吸收重金属、净化水体的植物。湿地建好后,将利用植物涵养一些雨水,并对污水进行“吸污消化”处理。
目前,彩云湖275米高的水库大坝修建即将完工,上游的生态补水设施已经完成过半,桃花溪截污管网C线工程已完成80%,12月底,这3项工程将全部完工,届时,桃花溪沿线污水将全部截流,分为3部分处理:一部分进入主城区污水截流管网送入鸡冠石污水处理厂,一部分进入扬声桥污水处理厂,另一部分经过人工湿地公园处理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排放。后两部分都将作为水源补充到桃花溪中,整条桃花溪都将流淌着清澈的溪水。这样,桃花溪将逐步恢复生态功能,美丽的桃花溪将重现。
点评
河流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层面上。重庆市桃花溪历史上的第一次治理失败就是因为只实行了清淤疏浚这样一些局部工程,治标不治本。由于治理力度跟不上污染速度,桃花溪再次陷入了新一轮更严重的污染。
河流的环境治理需要从全局谋划,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措施,要标本兼治,关键是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桃花溪的第二次治理,实行了污水截流,关闭沿岸垃圾场,从源头上杜绝了污染物的排放。同时,重庆市又在桃花溪上游地区修建彩云湖水库,并开建湿地公园涵养水源,从而逐步恢复桃花溪的生态功能,提高了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