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艾滋病最初源自146个吸毒者
11月29日,卫生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国艾滋病(如何治疗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会上称,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22万3501例,其中艾滋病病人62838例,死亡报告22205例。
截至2007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全人群感染率为0.05%,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人。2007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万,因艾滋病死亡2万人。在5万新发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占44.7%,男男性传播占12.2%,注射吸毒传播占42%,母婴传播占1.1%。
最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用分子流行病学做了一个详细的关于中国艾滋病病毒亚型的分析,我们的数据表明,吸毒人群传播的艾滋病,主要是来源于泰国的亚型,源于1989年发现的那146个吸毒人群。
云南省某一个州,1989年发现146例艾滋病感染者,这些人都是吸毒人群。到了2006年的17年间,这个州感染人数约2万,达到总人口的近2%。
最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艾滋病最初源头源自1989年发现的146个吸毒人群。
艾滋病是从一个人传向几个人,从几个人传向一群人,再从一群人传向整个社会的。这个缓慢的过程是怎么传播的呢? 吸毒的人通过共用注射器,使病毒在吸毒人群当中传播;吸毒人员又通过性行为把艾滋病传染给配偶。调查表明,男性吸毒者的性滥行为,明显高于不吸毒的正常人。女性吸毒者,50%以上都卖淫。男的吸毒者嫖娼,会把艾滋病传给卖淫妇女;女性吸毒者卖淫,会传给嫖客;嫖客感染以后,又把艾滋病带回家,传给良家妇女;良家妇女如果处在生育期,就会传给孩子。这样,艾滋病就从一部分人,向整个社会蔓延扩散。如果控制不利的话,就逐渐向整个社会蔓延。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是静悄悄发生的,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发生的。感染的人不知道他感染了,他感染以后再传染给别人,别人也不知道。
云南省某一个州,1989年发现146例艾滋病感染者,这些人都是吸毒人群。到了2006年的17年间,这个州感染人数约2万,达到总人口的近2%。这个时候,感染涉及到的人群已经有工人、农民、干部、警察、教师,其中孕产妇占1%以上,婚检青年占1%以上。我们现在采取很多措施,比如针对吸毒人员的美沙酮治疗也好,针具交换也好,针对卖淫妇女推广的避孕套措施也好,都是直接使这些高危特殊人群受益,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
最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用分子流行病学做了一个详细的关于中国艾滋病病毒亚型的分析,我们的数据表明,吸毒人群传播的艾滋病,主要是来源于泰国的亚型,源于1989年发现的那146个吸毒人群。而男性同性恋在中国的亚型病毒毒株,和欧美同性恋的毒株非常接近。这个例子明显地说明,如果我们不能在早期把艾滋病控制住的话,那艾滋病就会变成灾难。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和真实的教训,我们怎么能够通过媒体向广大群众宣传,让他们理解?
澳大利亚艾滋病宣传片在争议中播放20年
还有一个故事。1989年,泰国卫生部流行病学处通过监测发现,在卖淫妇女当中,艾滋病的感染率高达40%。我的朋友把这个报告报到泰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结果没有反应,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反应。我的朋友就找了他的媒体朋友,《曼谷时报》把这个结果登出来了,这一下子炸锅了,推动了整个泰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很快,泰国在北部几个省进行了艾滋病的进一步监测和宣传,这也使得整个亚洲的艾滋病防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澳大利亚也有一个宣传片,是澳大利亚在1987年通过全国广播电视做的一种群众性宣传,到今年这个宣传片已经播放了整整20年。这个宣传片产生的影响非常巨大。我的同事中,有两个澳大利亚人,他们仍然记得这个宣传片。关于这个宣传片,在澳大利亚,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评论,收到了很多批评意见,但它产生的效果,从总体来说,在全民防治、引起全体澳大利亚人民对艾滋病的重视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艾滋病有很大的特殊性。媒体参与在推动艾滋病防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艾滋病的宣传和其它疾病的宣传有哪些不一样?怎么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和预防艾滋病。怎么处理好艾滋病的严重性的宣传,是采取比较“恐吓”的方法,让人家产生震撼效果更好,还是用非常平和的方法去宣传,告诉大家,艾滋病只是一个普通的疾病,让大家不要害怕效果更好?这两种宣传方法,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艾滋病不严重,为什么要让大家重视?
100人感染艾滋病
有人发病有人不发病
还有一个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怎么把一个科学复杂的道理,用浅显易懂、通俗的东西表达出来。艾滋病的问题非常复杂,从事专业领域的人,更多地强调它的科学性,而媒体针对的是广大的群众,媒体需要的是通俗性。
几年以前,有人把注射器装进红墨水给人注射,造谣说会传染艾滋病,所以人们问:艾滋病病毒在普通环境当中究竟能存活多长时间?这需要我们怎么把这些问题解释清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公众希望有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答案,这对我们就是一个挑战。科学工作者怎么能够和媒体沟通,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描述,或者用公众能够理解的方式,把它讲清楚。
艾滋病疫情每年新发感染还是不少,但是新发感染的比例比前几年有所减少,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或者用什么样的图画,把这个信息准确表达出来,而不至于造成误导,比如性接触,比如吸毒,比如血液安全和污染等。
一个人感染了艾滋病以后会出现抗体,过八到十年可能出现症状,从出现症状到诊断为艾滋病还有一段时间,如果诊断为艾滋病,没有治疗的话,两年就会死亡。这是在没有任何干预、没有任何治疗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一个典型的情况。实际情况是有的人可能发病早一点,有的人发病晚一点,有的人可能不发病。
我们从事艾滋病防治,注重的是科学,讲的是道理,而读者也好,听众也好,观众也好,他首先得感觉到趣味性,有吸引力。这次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等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就将艾滋病宣传的科学性和通俗性、准确性结合起来,让科学研究和大众宣传结合起来,这既是媒体的重要工作,也是媒体和我们专业人员共同研究的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教授) 其实,艾滋病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最重要的是一个正确的认识,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它。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待病患的眼光。可怕的是爱滋孤儿的无人管…… 确实不可怕!
因为认识 引用第2楼孤独剑客于2007-11-29 15:33发表的 :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待病患的眼光。可怕的是爱滋孤儿的无人管……
自己的行为正,根本不怕这些东西!
但是那些无辜的孤儿却真的很可怜
所以我很欣赏濮存昕,他拍的关于艾滋的公益广告确实很真诚 太多世俗的误解让不少艾滋病患者饱受身心的煎熬,若大家能以平常心对待他们,很多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2007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宣传主题“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我国现有艾滋病毒感染者超过65万人。据专家预测,如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到201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将超过1000万人。 以下是1988年到2007年历年来的艾滋病宣传主题:
1988年全球共讨,征服有期
1989年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相互关照
1990年妇女和艾滋病
1991年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战
1992年预防艾滋病,全社会的责任
1993年时不我待,行动起来
1994年艾滋病和家庭
1995年共享权益,共担责任
1996年同一世界,同一希望
1997年生活在有艾滋病世界中的儿童
1998年青少年--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
1999年关注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倾听、学习、尊重
2000年预防艾滋病,男士责无旁贷
2001年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
2002年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2003年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2004年关注妇女、抗击艾滋
2005年“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2006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2007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遏制艾滋,履行承诺”(同去年)
顺便说一句,刘德华导演的《爱在阳光下》很好,大家可以看看 http://www.56.com/n_v164_/fcs5_/26_/13_/guest8307126584_/1182830767_839_/839549_/0_/14963123.swf
http://www.56.com/n_v164_/fcs5_/26_/13_/guest8307126584_/1182830767_839_/839549_/0_/14963123.swf
我转过来吧~ 我们今晚红丝带大型文艺晚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