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森林之歌第二集(绿满天涯)
http://www.56.com/n_v166_/c33_/16_/27_/slgc_sg_/zhajm_119688146285_/2999000_/0_/24473835.swf绿满天涯
这是一个春天里的故事。
1982年3月2日,是中国第一个植树节。这一天,77岁的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家人来到北京玉泉山上,兴致勃勃的在这里种下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从此,中华大地上的植树造林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
这个春天,山川大地等待了太久太久。
这个春天,历史期盼了一个千年又一个千年。
让我们走回中国的大森林,追寻那不断失去的林海涛声。
中国,历史上曾经森林茂密,绿浪滚滚,一望无边。据专家推算,在公元前2000年的时候,中国森林覆盖率高达64% 。尤其是“东南半壁”的丘陵地带,森林覆盖率约为80% 一90% 。
从黄帝轩辕到夏的数百年间,华夏先民走出穴居,创造了灿烂的彩陶文化,但是森林为此遭到了破坏。到夏建立时,森林覆盖率下降到约60%。
当时的森林缩减相对集中在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
然而,由于那时人口最多只达100万左右,所以对森林砍伐的程度还是相对较轻的。
从夏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中国人口从140万左右增长到了2000万。
在这些精美的青铜器后面,是一根根薪木的燃烧。
燃烧的后面是残酷而频繁的兼并战争,
这些人类的大规模活动对森林的破坏是严重的。
让我们看一看发生在春秋时期著名的城濮之战吧。
公元前632年4月4日清晨,中原大地上的城濮,战场上刮起了漫天的大风,昏天黑地。
突然强大的楚国军队听到了震耳欲聋的喊声,只见晋军战车滚滚而来,掀起遮天沙尘,黑压压的一大片。
楚国大将成得臣看到这这阵式,以为晋军兵力大增,中了埋伏。
楚军立马乱了阵脚,结果惨败于城濮。
处于劣势的晋军为什么一夜之间军力大增?
原来晋军连夜砍倒了城濮方圆百里的大大小小树木。战车拖着这千千万万哭泣的树枝,卷起漫天的沙尘,用来迷惑敌军。
晋军大胜了,但是中原大地的这片城濮森林,一夜之间成了粘板之肉,哪年哪月,这里才能长出新苗?
这1800多年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大约由60%下降到46%左右。
秦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有1128年。这时期,中国的人口从2000万增加到8300万人。
我们在感喟这些秦砖汉瓦,唐三彩的巧夺天工的同时,也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阵阵伐木声。
我们在惊叹都城长安建造的这些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时,也看到了大树的轰然倒下。
这期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由46%下降为33% 。
五代宋辽金夏元明到清代前期近千年里,中国人口由3000万猛增到清道光二十年的4亿1千2百81万。
人口的暴涨,就是森林的消退。没有森林支撑的中原地区人们不得不离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转到了“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流域。
到了清代前期,长江中游地区出现的大批的“棚民”,进驻山林,垦种山坡。
少了森林的日子,是一种怎样的日子?
让我们从一个小小的例子来观察!
仔细阅读宋朝的建筑手册《营造法式》后,我们发现,对比大唐佛光寺的大手大脚木材使用量,宋的建筑在木材量上缩减了不少。以前用于地上的砖块悄然的充当起了墙上的木材了。
到了元朝,干脆来个减梁换柱,发明了用材极少的“减柱造”和“移柱法”。
明清时期,皇帝修筑故宫所用的木头,只好到遥远的西南边陲去采伐了。
这一千年,中国森林覆盖率由33%下降到17% 。
中华大地上的森林是神州古陆对华夏族群的丰厚赐予。森林为华夏族群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森林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经过数千年民间樵采,国家砍伐,毁林耕种,战火频烧,到1949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8.6%。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体系尚未建成,基本没有自我积累的能力,中国工业化的原始资本积累大都要靠农业和原料型产业。林业以自己天然的原料性,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撑性产业和重要增长点。在当时的国家经济建设事业中,木材与钢材、水泥被称为三大基础原材料。在当时国民经济各部门排序中,林业列在前5位。
在共和国创立后的40年里,采伐一直是林业部门的首要任务,直到20世纪末,森林采伐量才出现递减趋势。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经济建设累计消耗森林资源达86亿立方米,相当于把1949时全国所有的森林都砍了一遍。
50多年来,全国累计生产成型木材50亿多立方米、竹材73亿根、人造板9223万立方米、锯材6亿立方米、松香1200万吨。
大量用林,当然就必须大力造林。
等等。。。。。。 前面两集是政论篇,看起来可能有点枯燥。
明天上传的将是自然篇。请大家期待哈~ 在哪下载的呀? 现在不可以下载,因为刚刚央视才播完,再过段时间应该能有,不着急!
如果在这里看比较卡的话,可以到56上面去搜索看,现在也只有56能搜索到!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 分析了 中国森林覆盖的 变化 及其原因
要是再能更多的 结合专业的生态知识 就更好了
比方说天然林的自然恢复能力,冰期变化的影响等……
另外在历史上也不是只知道毁林 这样说有点片面了
中国的很多哲学思想 里 也有很多类似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是 好东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