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基金会:我们最穷,也最富(来源:公益时报)
http://www.gongyishibao.com/ewebeditor/UploadFile/20071211142155548.jpg朱培康 12月4日,朱培康的身份是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长。
这是意义非凡的一天。早上,人民大会堂西门刚开始放行,他就来到位于第三层的湖北厅。半个小时后,中国医学基金会成立20周年的庆典活动即将开始。对他来说,基金会就像自己的孩子,点点滴滴倾注了自己的心血。所以,这次活动,他也不容半点疏漏,早早地来到现场指导工作。
一个小时后,朱培康又忙着与工作人员合照,不停地感谢会场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丝毫让人感觉不出来眼前这位和蔼可亲的理事长还有更“显赫”的身份——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看上去,朱培康似乎特别在乎自己的理事长身份。
因为这个“理事长”,服务的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基金会。20年前,他的父亲朱学范就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倡议发起成立了中国医学基金会,而且担任了第一届主席。 ■ 本报记者 于佳莉 文/摄
如今,朱培康已经成为基金会的接班人。他期待,两代人倾注心血的医学基金会,今天可以向社会递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庆典活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11点40分,朱培康送走了所有的客人,开始与《公益时报》记者分享医学基金会20年的风雨兼程。
“我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这样的开场白,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和环境里显示出特别的真诚。如他所言,医学如同天空和海洋,养育生命,维护健康,只有社会各界团结起来,才能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宁可做小,也不追求虚假影响
记者:医学基金会是您父亲发起成立的,您也看着基金会成长了20年。在这些年里,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朱培康: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难度还是很大。美国慈善基金总额占GDP的2%—3%,而最新的一项统计,我国的慈善基金仅占国民经济GDP的0.05%。
记者:您刚才提到“难度还是很大”,这个难度体现在哪方面呢?
朱培康:现在国内只有几家比较大的公募基金会能免税,前段时间,国外有一家公司,打算给我们捐上百万的善款,但听说要上税,最后没有给我们捐款。我们已经给上级部门打报告,反映这个事情。希望能得到更大的支持。
记者:你对基金会以后的预期是什么?
朱培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强做大。但是,我们决不会追求虚假的社会影响,盲目地运行。现在媒体曝光了很多慈善组织“挪动善款”的消息,很令人心寒。我们基金会透明度很高,决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我们宁可做小,也会把每个事情做扎实,做到位。
记者:怎样能到位?
朱培康:这几年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发扬民主,依法办理各项事务,特别是理事长办公会在决策时。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成立五届理事会,基金会坚持每周召开一次秘书长办公会,每月召开一次理事长办公会,每季召开一次理事会,努力发挥理事的作用。同时,还会强化募集资金与管理使用资金的一整套制度,使其经得起审计和社会监督。
“双向选择”,拒绝不负责任公司的捐赠
记者:刚刚千华爱康(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分别向医学基金会捐款了100多万的资金以及器材。听负责人介绍,这些钱都用于不同的项目或者救助对象?
朱培康:是的。这也是基金会项目运作遵循的原则——专款专项,这样从更大程度上增加了善款的透明度,捐款人也能清楚地知道每笔捐款所到之处。千华爱康捐赠的100万元,我们将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项目;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捐赠的100万元,即将围绕预防冠心病等相关项目进行。
同时,在接受捐款时,基金会也遵循“双向选择”原则,提前对捐赠公司进行各项检查,对一些不负责任公司或者形象不好公司的捐赠,基金会也会拒之门外,即使数额再多。
基金会最穷,也最富
记者:在这次庆典现场,我看到了很多位医学权威方面的专家。
朱培康:对。这一大批的专家学者都是基金会邀请过来的,他们也是我们最庞大的专家顾问团,也一直在关心着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其中有很多人还担任了基金会的理事,亲自指导基金会的各项工作。
里面有很多人都是基金会的功臣。我记得,当基金会办公场所面临困难时,当时基金会副会长华俊东同志多方筹款,购买了基金会现在的办公用房,使基金会有了正式的办公场所,基金会副主席陶斯亮同志更是无私地将家中收藏的字画捐献出来,用拍卖所得帮助基金会改善办公条件。从一定程度上说,基金会最穷也最富,穷的是我们没钱,要去筹资,富的是我们有一大批在医学事业很有权威、建树的专家,因此我们也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资源,然后转化成财富。
记者:是否可以透露基金会今后的工作方向?
朱培康:过去基金会的项目范围重点在救助弱势群体医疗方面,随着基金会规模的扩大,争取今后几年在促进医学发展方面筹措资金,资助临床医学科研和中西部地区医学培训工作。我们希望基金会的每个项目都能形成自己的品牌。
链接>>>中国医学基金会的品牌项目介绍
“医德医风奖励基金”:1998年设立,用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宣传教育,奖励在医疗工作中表现出高尚医德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戒毒基金:建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医学互联网委员会:以“支边、扶贫、帮助基层”为宗旨,完成了美国赛克勒基金治疗大骨节病的运作。
“智力工程”:1993年,在卫生部和民政部的支持下开展了消除碘缺乏病的工作,基金会启动了保护中华民族后代素质的“智力工程”,推行合格碘盐,严厉打击私盐,有力地推动碘缺乏病的预防。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医学基金会在开展公益事业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包括:企业家健康工程、血管健康防治基金、基层卫生发展扶持基金、肿瘤防治基金、三元健康关爱基金等等,共募集了上千万元人民币款物。2006年12月与国际血管健康学会共同发起“中法血管病变多中心研究”项目。2007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四届中国血管病变和动脉功能学术会议。 民间组织也有家族制的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