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版“污染地图”有多大杀伤力
4000多家企业因曾经或者正在损害空气质量的事实,被“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这家民间组织收集在他们刚刚完成的“中国空气污染地图”上,其中既有中石化、海螺等大公司在各地的分支机构,也有APP、巴斯夫、米其林等知名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分公司。(《中国青年报》12月13日)所在地空气环境质量如何?辖区有哪些污染源正在制造空气污染?只需打开“中国空气污染地图”轻点鼠标,相关问题便一目了然。这对于扩大民众的污染状况知情权,促进污染企业采取整改措施,以及为环保部门提供环境监测和执法参考,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由民间力量发布的“污染地图”,其现实“杀伤力”又有多大呢?被列入“黑名单”的污染企业和环保部门是否真的就拿它当回事呢?据报道,同样是该民间组织,早在一年前发布过一份“中国水污染地图”,上千家污染水环境的企业“榜上有名”。可一年以来,“地图”收集到的企业违法信息达万条,主动找上门来说明情况、表示要整改或已经做出整改的企业不过几十家,且多为跨国公司。至于哪家企业因此而受到环保部门的惩罚,更是闻所未闻。
面对“污染地图”,多数污染企业反应平平。在我看来,除了企业环保责任意识淡薄以外,更关键的原因还在于,“污染地图”穿的是民间的外衣。污染企业比谁都清楚,环保部门非但不会拿它当执法令箭对他们进行惩罚,甚至还会嫌它给地方抹黑,破坏了环保部门的“工作成绩单”。因此,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的“污染地图”,议论其“杀伤力”只能是纸上谈兵。
民间力量的介入是环境保护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不得不承认,要赢得环保战役,对污染企业握有惩罚乃至生杀大权的政府部门依然是主力军。如果忽视这一点,光指望民间组织单兵突进、孤军奋战,即便能够获得热烈的掌声,但却不会发挥多大实际作用。
所以,要使“污染地图”的理论效力落地,笔者认为,有两条路可走,要么环保部门摈弃一切偏见同民间组织并肩作战,把“污染地图”看成举报信对上榜企业来个彻查,有问题则改之,无则加勉。要么,政府就自己绘一份“污染地图”出来。二者必取其一,否则,污染治理恐怕还会在原地打转转。(作者:赵登岩)
来源:新华网 政策倾向的力量 民间版“污染地图”有多大杀伤力?其实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民间环保界的影响力和社会对民间环保的认可度。
中国民间环保,任重而道远啊! “污染地图”相对绿色地图
民间力量的介入是环境保护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不得不承认,要赢得环保战役,对污染企业握有惩罚乃至生杀大权的政府部门依然是主力军。
不过我们当然要争取社会和政府的认可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