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国际物理年”纪念爱因斯坦的许多贡献之际,我想特别提请社会公众注意爱因斯坦百年前的另一发现:光电效应。
1905年3月17日,在德国出版的《Annalen der Physik》上,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用量子论来解释光电效应的第一篇论文,接着又于1906年3月同一刊物上发表了有关光电效应的第二篇论文。正是这两篇论文,使爱因斯坦获得了1921年度的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发现并阐述的光电效应理论,引起了深远的反响,人类由此看到了另一缕“阳光”:永不枯竭的太阳能,有望直接变成电能。
时光逝去百年。太阳照样运转、照样发光发热,但太阳能的利用却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巨变。爱因斯坦发现的光电效应,对人类的贡献巨大。
众所周知,我们面临着能源瓶颈的极大挑战。太阳能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不必支付任何污染治理成本。太阳能利用,特别是光发电,一定会取代煤、油、气等传统矿物能源。
在我国,广袤的沙漠地区可以集中提供丰富的太阳能。我国现有沙漠、沙漠化土地、潜在沙漠化土地加在一起,共计为85.4万平方公里。倘若把那里的太阳能都变成电能,那么每年将提供相当于2万座每座106千瓦标准电功率的核电站所发的电力,足以满足全国人民生活生产的需求。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究竟怎样才能把太阳能充分利用起来,怎样才能把它的价格,即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大幅度地降下来?人们计划以“价廉物美的定日镜+高转化率的聚光光电池+高效率的散热体系”来获取比现有大面积平板式光伏电池更大的降价空间。我国科学家正在这方面付出超常的努力。他们需要政府和民众更大的支持,特别需要多推广、多应用太阳能电力!
我们特别寄望于上海,期待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绿色世博”、“太阳世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