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环保主义真的来了吗?
什么是环保,放弃开车、不乘飞机、家里不开灯、不用电器、一周洗一次澡、所有一次性的物品都必须被封杀……如果说这一切都要做到的话,恐怕很多人要摇头。为什么要摇头,因为大多数人每天辛苦奔波为的就是使自己的物质生活更为丰富,而不是过“苦行僧”似的环保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人还不是“环保主义者”。然而,据《今日美国报》报道,美国人已经开始重新思考环保主义,一种新的“后环保主义”理念已经开始流行。“后环保运动”发起于2004年底,当时绿色运动的老战士诺德豪斯和迈克尔·谢伦伯格发表了一篇题为《环保主义之死》的文章。文章认为,保护环境的传统做法——确定污染源,进行舆论动员,然后通过法律制止污染——不足以解决全球变暖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自我创新,摆脱困境,也就是说,环保从“限制”演变为了“创新”。
举一个例子,霍夫曼经常让孩子们玩一款“气候控制游戏”。该游戏共分为三个版本——陆地交通版、国家能源版和个人能源版。进入陆地交通版,玩家选择不同的乘车方式,电脑就会提示这种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国家能源版中,玩家可以代替政府做出能源预算;而个人能源版告诉游戏者,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霍夫曼说:“孩子们很喜欢这款游戏,我想通过这种游戏让环保成为孩子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环保不光是节约,还包含技术创新、政府政策等丰富的因素。”
回到中国,环保主义者似乎总是背负着“沉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这背后有人们意识的落后,有体制的因素,有政府的不作为……“后环保主义”的那份轻松似乎只能成为小资们的生活点缀,即使我们用时尚、潮流的光鲜来包裹它,也掩饰不了那不实的根基。
那款引发全球抢购风潮的“I’m not a plastic bag(我不是一个塑料袋)”的名牌环保布袋目前在中国街头可以随意看到,笔者甚至看到一个印着“I’m a plastic bag(我是一个塑料袋)”的人造革仿制品,那一刻的失落伴随的是对国人生活压力的理解。毕竟,有专家指出,至少还需要3至5年,中国才可能形成一个较有规模的中产群体,要过20年,中国才可能实现以中产阶层为主导的消费结构。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中国人可以为了省钱少用水、少用电,但是为了环保,却还有一段路要走。
我们不反对有条件、有意识的人们大玩“后环保主义”,我们也对奋然前行的“环保主义”者心存敬意,我们更要在生活中不间断地宣传环保、实践环保,哪怕是少用一个塑料袋,毕竟地球只有一个,不抛弃不放弃,也许是这个时代我们对于环保应有的态度。 作者: 尹 熙 | 来源: 公益时报 有很多朋友都太激进了。 呵呵,我也很少用一次性的,哈哈顶了 淡绿和深绿的区别,报纸又玩新概念 其实什么是激进呢,在别人的眼中我过于激进,过于重视环保,把环保看作一切,而忽视了我除环保的一切,我在他们眼中做什么事情都要注意,什么都离不开环保。在一些人眼中那些苦行僧们是值得同情的,佩服得,但是是不能学的,因为现在的人更看重的是物质。人们往往用偏激,激进来形容他们,好像那些苦行僧错了,他们真的错了吗,为了自己的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做自己一切所能做的事情,他们错了吗,环保队伍中有多人环保并不是为了人类啊,而是为了地球为了生命,付出一切都遭所不惜,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多少人能够为了精神的追求而放弃一切,我们这群大学生自认为很理智,我们是不是真的该反省一下,什么才是理智!? 才发现我主张的是后环保主义啊 不要脱离了生活实际 貌似我也是主张后环保主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