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团教育塑造贫困生
发布: 2008-1-08 11:31 | 作者: 宋宗合 | 来源: 公益时报 |贫困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这不仅仅是教育学家需要考虑的问题,一些公益组织在实施教育救助时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李宁告诉《公益时报》,“健全的大学教育包括心理教育、贫寒资助、就业指导和后勤保障等,现在贫寒资助方面已经有国家和民间构成了一个相对健全的保障网,后勤保障和就业指导也已经有民间组织伸出援手,惟独心理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通过社团教育来对贫困生进行人格塑造应该是一种有益选择,李宁说。
今年暑假,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开始尝试这种社团教育方式,一个称之为“大学生社团精英训练营”的活动悄悄开展。社团合作的技巧和重要性、公益理念、沟通交流技巧、户外素质拓展训练等课程让一些从山乡村野里走出来的“穷”孩子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魅力。
“我已经将我学到的所有知识点点滴滴地传递给了其他同学。”来自吉林省公主岭市一个农村家庭的姑娘乔云华对记者说,在武汉大学读书的她是受训营员之一。
12月5日,武汉大学受资助的20名学生在一场交流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成长。游戏、舞蹈、舞台剧、歌声、书法、体育等形式让人看到了这个小团队缭乱而自信的面貌。贫困生怎么了,贫困生的成长通过社团活动已经攻克了人们惯常认为的那个自卑怯懦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组建社团所组织的公益活动让人看到了健康向上的青春身影。
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开展这次尝试的是丰田公司,自2006年该公司捐资2000万元设立丰田助学金,之后就没有停止对于受助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
在武汉弘毅大酒店,丰田中国总代表服部悦雄有些羞涩地说:“我不懂中国的学生社团是怎么一回事,但相信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话题。”12月6日他向武汉大学的受助生颁发完助学金后表示,丰田公司会继续支持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社团教育尝试。
李宁对本报记者说,让学生自己组织起来,自己教育自己,应该就是学生社团最重要的功用,通过自发开展公益活动,参与这个社团的成员能够实现共同健康成长。基金会所做的就是给以指导,让学生们组织起来,行动起来。当然,这需要钱,学生们组织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
如果这个链条形成了,对大学教育不无裨益,而民间组织自然在这样一个位置上找到发挥作用的阵地 感谢分享 看`不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