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 发表于 2008-4-1 21:43:30

你想说服别人吗?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露西•凯拉韦(Lucy Kellaway)
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在你读这篇文章之前,先给自己来一杯双倍浓缩咖啡,或者来两听健怡可乐(Diet Coke)。或者来一杯拿铁咖啡,要加大的。或者来一大杯淋上焦糖的豆香玛奇雅朵浓咖啡。什么咖啡无关紧要,只要量够多就好。这其中是有道理的,我一会儿就解释。

现在,这足以让你明白,我正在改变自己写专栏的方式。在过去13年中,我开创了一种方法,大致是这样的:从管理领域中找些愚蠢的东西,举例说明这种现象有多么普遍,然后用看似理性的讽刺嘲笑它一下。运用这种模式,我写了600篇专栏,有60万字。上周,我沮丧地发现,所有一切都白费劲了。

美国心理学及营销学教授罗伯特•恰尔尼迪(Robert Cialdini)称,说服是一种科学。一些窍门奏效,另一些不奏效。不幸的是,我的所有努力都直接进入了第二类以我两周前写的一篇专栏为例。这篇文章嘲讽了那些说“going forward”(意为“以后”)的人。当时,我认为它获得了巨大成功,因为有将近100人告诉我,他们同意这种观点。回头想想,他们是这个世界上仅剩的100个不用这个短语的人。唯一转变自己习惯的“使用者”,是美国证交会(SEC)主席克里斯托弗•考克斯(Christopher Cox)——他写信给英国《金融时报》称,自己正在改掉这个习惯。但这或许是因为我在文章中点了他的名,而他这么做只是为了给自己正名。

至于世界其它地区,似乎讲“going forward”的人比以前更多了。上周三,我收听《今日节目》(Today Programme),听到英国广播公司(BBC)商业编辑罗伯特•佩斯顿(Robert Peston) 3分钟内说了4个“going forward”。

恰尔尼迪教授解释了这个问题:通过让人们关注有很多人说“going forward”这个事实,我为这个词的推广作了贡献。

他讲述了在美国国家公园进行的一个实验。一个告示牌指出,过去有许多人偷伐树木,造成的十分严重的破坏,并请求人们停止这种行为。结果是:树木偷伐量增长了3倍。

因此,本周我将运用他在《是的!说服科学的50个秘密》(Yes! 50 Secrets from the Science of Persuasion)一书中提供的原则,看看我的作用能否变得比以前更有效。我今天的目标是:说服人们别再说“reach out”(意为“联系”)。首先,我将学习下面这个有关酒店毛巾的实验。

大多数酒店在浴室里有这样的提醒:“请您重复使用毛巾,加入我们节约用水的行列。”这种提醒的成功机率约为60%。恰尔尼迪教授和他的团队将这个提醒换成了:“这家酒店60%的客人重复使用毛巾”,结果发现,重复使用毛巾的客人比例又提高了26%。这暗示我们都是易受摆布的人:我们不需要理由,我们只想知道别人希望我们做什么,然后照做。

所以我的命题是:“60%的商务人士从不说‘reach out'。”有个小问题:这是谎话。

另一个得到验证的说服技巧是“一点点来”。在另一个古怪郁闷实验中,研究人员在一个高档社区挨家敲门,试图让人们在各自草坪上竖起一个写着“请小心驾驶”的大布告牌。几乎没人同意这么做。然后他们让另一群人在各自的车上放一个意思一样的小贴士。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了。几周后,他们要求同样这些人做那个可恶的牌子。很多人都同意了。教训是:如果你首先让人们同意一些小事使其软化下来,那么他们(随后)将会同意一些大事。

...
点击阅读全文http://www.ftchinese.com/sc/story.jsp?id=001016386&pos=19&loc=SECTION

mirror 发表于 2008-4-1 21:51:36

文章翻译的水平一般,读完后有些雾水。
不过要表达的思想亮点还是能够抓住一些,如人容易有从众心理,说服他人可以分步进行,采取变通策略等。
从众心理可以很好的运用到环保宣传上。
“60%的客人都会重复使用毛巾”的说服力就要比“请您重复使用毛巾,加入我们的节水行列”强。

自然人 发表于 2008-4-1 22:05:59

方法很重要

孤独剑客 发表于 2008-4-16 01:36:21

现在我比较需要这个了,如何说服别人。
学到点东西,不错,帖子收藏了。谢谢楼主

若水 发表于 2008-4-16 08:57:36

好像用的是心理学知识。

“一点点来”指的是心理学的“门槛效益”。呵呵,我们刚学的,老师刚好也举了这个例子。

serene 发表于 2008-4-16 10:30:20

心理学很重要啊。在哪里都用得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想说服别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