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斑点 发表于 2024-4-8 22:54:29

小包子 发表于 2023-11-27 10:36
棒棒哒!期待执行后的结果

谢谢支持!!

木子斑点 发表于 2024-4-8 22:56:03

5、营员感想

华师绿社-23新闻学-王嘉琦:
印象最深刻的是玟玉姐问的三个问题,环保社团的意义/参与到的环保活动有哪些/这些活动有哪些意义 。以及城怡姐补充提出的“什么叫可持续”“什么叫老年人得到的关爱”这些问题实质上指向了一个共性,你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判断标准,怎样才算有实际效果,或者说所提倡的一些活动的落地是否真正有用 。

这些问题一点点敲打我的心,这也是一个不断反思、探索、完善的过程。
也深深感受到自己的视野的局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未来会努力真正去看到问题并思考解决之法,浮于表面的形式终究是肤浅的泡沫,需要踏实坚定的信念和行动!

暨大绿青-21电子-魏湖佳
其实有很多内容都很印象深刻,玟玉问我们觉得活动的意义和效果问得很细,很多时候其实我们活动办完之后很少复盘具体的成果,大多只关注数据而缺少了一些深刻的思考,具体活动真的做到了什么没有去思考,又比如玟玉说会去追踪旧物回收等后续具体的情况等,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视角。
另外城怡也说了,不同的面向对象,活动给我们带来的意义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说她对夜行追光的最大印象是她室友参加夜行追光增加了和男朋友的感情,我才发觉这个印象和我的一模一样,但和我们活动目标其实并没有关系,反而是和参加活动的人他们的目标更多是玩的这个目标更接近一点,不同的参与方,工作人员,志愿者,大学生,小学生等,同一个活动不同人群所带来的感受以及很可能完全不同,所以就引出了我们应该怎样把活动目标更好地与现实结合,与不同的人的目标结合,并且更好地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
还有其他的像淑雯说的组织一些成员们更感兴趣的活动,城怡说她见过的社会上的环保组织也做着和我们相似的事,还有技术的革新等,还有其他的大一大二的同学在这一两年在社团的经历和感受,都给了我很多不同的视角和启发。

暨大绿青-23环科-陈建华

1.每一个环保活动需要更加重视过程量,活动本身给策划和参与活动的人到底能留下些什么、参与活动中志同道合的人才能辐射到更多的人;

2.科技的快速进步让我们思考我们所做的一切可能并比不上技术革新带来的巨大改变。因此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我们没必要去做末端的事(例如捡爬、净滩),而应该从理论技术等方面出发;

3.适当将时间线拉长。完成一项改变并不是我们这一代就能改变的,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参与其中已经很棒了!不必苛责自己;

4.目标导向的缺失。在目标和现实的差异中,能否制定出可执行、可量化的措施来达成最终目标的效果。


仲恺-22环科-郑晓莹

咖啡渣的回收利用,除了可以制杯子,原来还可以用于红树林生态保护!(听到的时候醍醐灌顶)(是我太孤陋寡闻了)


暨大绿青-20国际关系-蔡城怡

自我介绍的时候,湖佳选择的卡片是“身体感知”。参与活动和这份工作,确实就像生理选择与不自觉融入。

建华选择的卡片是“在地文化”。他打卡了无数的城市,专门选择前往当地的公园、森林,去接触自然、接触本地,有趣而了不起的少年。

每个社团不同届负责人分别列举了他们看见的、自己举办的活动,走秀、夜跑、旧物回收、环境教育……但我们在不同时期面临了一个共同问题:我们真的实现“减少碳排放”目标了吗?效果到底有多少?

木子斑点 发表于 2024-4-8 22:56:33

核心组织者:

佛大环协(退休)-小蘑菇(李玟玉)

感谢协作者:

暨大绿青(退休)—蔡城怡、广轻环协(退休)—黎淑雯、广财环协—曹嘉悦、婉琪(舍友)

感谢共创营员:

暨大绿青:辛悦、魏湖佳、陈建华

华师绿社:王嘉琦

佛大环协:谢嘉宜

顺职爱协:戴杨明

仲恺:郑晓莹

感谢支持方:

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禾希有物、北京根与芽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广佛高校环协交流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