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民心中的“神湖”尕海重现生机
来源:新华网 日期:2008-5-2 15:57:13 访问量:4水草丰美,鸥鹭云集--这是记者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尕海湖畔看到的美景。
这个当地藏族群众心目中的高原“神湖”,经过系统的生态治理,告别了“干涸水枯见底”的生态危机,于今年春天重现了昔日“水光天色共蔚蓝”的美景。
在尕海湖畔,
记者碰到了尕海湖保护站的负责人张勇,他正在湖边用望远镜观察着水鸟群的生活状况,不时地做着观察记录。
张勇告诉记者,通过近几年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努力,这片国家重点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正逐步恢复。目前,分布于尕海湖湿地的鸟类达到了100多种、7000多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的数量多达130只,是当地有纪录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
“黑鹳在全世界也只有1800只,这可是鸟类中的大熊猫。”张勇兴奋地对记者说。
据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陈有顺介绍,尕海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地--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均海拔在3400米以上。这里是中国少见的集森林和野生动物型、高原湿地型、高原草甸型三重功能为一体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十几年前,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森林、草地和湿地资源的利用逐步加快,特别是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对草地的超载过牧,造成了森林面积减少、草地覆盖率下降,从而引起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河水流量剧减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1995年、1997年和2000年,尕海湖曾经3次干涸。
“这是大自然给予人类过度索取行为的惩罚。”陈有顺痛心地向记者介绍了当年的荒芜景象。
从2000年起,国家投入巨资实施了尕海湿地恢复工程,其中包括尕海湖、尕海核心区的围栏和引水、筑坝工程以及系列的生态保护工程。
在保证水源的同时,当地政府采取了草场置换保护、围栏育草、禁牧等一系列湿地恢复工程,保护局还与地方政府携手进行了以珍稀树种育苗、宜林地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为主的森林资源恢复工程。
此外,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当地藏族群众还对迁徙过来的候鸟进行人工投食、安放人工鸟巢以及人工驯养繁殖为主的野生动物保护工程。
投资近千万元的一期生态治理工程使尕海湖区生态有了明显改善,尕海湖区周边60%以上曾经干涸的山泉恢复了出水;尕海湖的蓄水量达到了4800多万立方米,一跃成为甘肃省最大的高原淡水湖。
据保护区最新提供的对尕海湿地资源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尕海湿地总面积已达到了31551公顷,随之而变的生物多样性和水鸟种类也在逐年递增,整个湿地区域呈现出良好的生态系统风貌。
陈有顺告诉记者,2007年,由保护局规划、以进一步恢复湿地为主要目的、投资1000多万元的尕海二期生态治理工程,已经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批复,并在今年4月开始了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二期工程中,尕海湿地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保护站、救护站、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科研监测等基础设施将得到全新建立或有效改善,草场将进一步得到改良,湿地生态在现有基础上也将得到更好地恢复和保护。 呵呵
真勤快
你在系办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