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湫雨 于 2025-9-4 15:02 编辑
——25.7.18实习第21天
周五,晴。今天进入实验前期阶段,思考能不能利用咖啡渣的天然大地色、深浅不一的棕调去契合乡土主题,无需调色便有泥土、木纹的厚重感。粗糙质地让画面触手可摸颗粒肌理,麦田的起伏、石墙的斑驳都能立体呈现。同时,咖啡渣务必彻底烘干(晒/烤/炸锅低温慢烘),或许可以混合白乳胶作基底,丙烯上色——咖啡的质感会从颜料中透出来。今晚上开展了第三次交流会,小伙伴主要讲了环保公益概况,我也有感而发,表达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第一点主要是“面对上述种种制度约束,社会组织会主动寻求政府庇护或者‘广撒网’接项目加以应对,这反过来牺牲了自身的独立性或陷入繁琐的申报流程,进而导致了组织自身能力难以养成、‘无质变’的业务增长。其次是购买服务制度对社会组织行动的异化。当前,各种以设定期限、合同管理和指标考评为特征的项目制管理,使得社会组织沦为行政指标的被动执行者,被迫优先识别政府指标,频繁应付高密度的会议、检查和考评等。‘不管已经承接的项目的效益如何,社会组织长期处于续约、扩大或争取新项目的压力之下。’在实践中,社会组织只能聚集项目书的关键指标或是制造‘亮点工程’,以求达成委托方的项目管理要求。”第二点是我对公益环保四个字的思考,以前我常常看到一句话“君子论迹不论心”,从实际行为到内心动机,一层层剖开,极容易钻入牛角尖。用护士的例子很贴切——带着房贷压力工作的急诊科护士,难道救人的价值就打折扣了吗?一方面,机构组织内省,优化治理结构,完善自律机制,做到不损害服务对象利益、不侵占公益资源;一方面,公众多一些监督与耐心,在符合机构章程及法律规范的情况下,允许参与者获得合理回报和容错率的存在;一方面,警惕无良媒体的无限放大,优质媒体对公益组织合理合法监督、对公众正能量引导,毕竟公益需要的是“可持续的善”,而不是“完美的善”。第三点,一个非常现实的困境:明明有禁烟标志,却在实际生活中形同虚设,导致不吸烟者被迫承受二手烟危害。餐饮等公共场所违规吸烟率之高,公民遭遇二手烟后采取行动比例之低,居然诡异地达成了和谐的局面。有关部门的介入势在必行——
卫生健康部门警告+小额罚款需警察配合
市场监管部门吊销执照适用经营场所不作为
城管部门市容处罚涵盖室外空间
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处罚需冲突升级才介入
也许有些东西是不现实的、是有失偏颇的或以偏概全的,但这是此时此刻我想说的、有疑惑的、正在思考着的。
——25.7.21实习第22天 周一,阴雨。今天主要是对农民画进行一些整理性的工作,以及初步探索个性化的可行性与落地性。
——25.7.22实习第23天 周二,阴雨。今天主要是和小伙伴讨论个性化项目如何具体操作,探索了一些方案。
——25.7.24实习第24天 周四,晴。今天主要是继续跟进农民画。
——25.8.11实习第29天 周一,晴。回昆明了!!!还是这里的气候适合我。此次南京之旅,和涓流小伙们交流学习收获良多,不虚此行。等整理出来要不要写点什么?愁个性化项目怎么实践。。。不管了,明天先做,项目前期准备时间一旦拉长战线,怕是遥遥无期。自己先干了再说吧!
本帖最后由 湫雨 于 2025-8-15 10:26 编辑
——25.8.12实习第30天
周二,晴。好多蚊子,想去捡垃圾。
本帖最后由 湫雨 于 2025-8-15 11:28 编辑
——25.7.28实习第25天
周一,晴雨。在昆明,公共场合吸烟者众多,尤其是路边行走时,时常遭遇二手烟的“突袭”。这促使我思考,个性化的项目能否也关注这一议题?然而,云南作为烟草大省,其省会昆明又汇聚了多元文化群体,使得控烟工作尤为复杂。同时,云南作为旅游大省,公共场所二手烟管控不力的问题,也势必影响其正面形象的塑造。对比之下,身处大学校园——这个聚集着较高素质人群的环境,在“无烟校园”制度的保障下,二手烟问题相对可控。昆明,我的第二故乡,我们共同面临着在深厚烟草文化背景下,减少公共场合二手烟的艰巨挑战。希望通过本次项目,能够强调“健康春城”的愿景,呼应昆明“春城”美誉,唤起本地居民的共鸣与行动意愿。(回补之前的实习日志)
——25.7.29实习第26天 周二,小雨。在做给涓流小伙伴的文创,用的是超轻粘土,主题是云南特色元素,有五彩斑斓的菌子、奇形怪状的瓦猫、大象、女书还有摩梭族的一些元素。但因为是第一次尝试,所以有许多不足和瑕疵,希望真心喜欢的它们的小伙伴把它们带回去。
——25.8.13实习第31天 周三,大雨。昆明的雨真是突如其来,想到上周参加的涓流行动,其中有一个主题是“气候变化——有感而动”,就拿四季如春的昆明来讲,它分雨季和旱季,但总体来讲,它的气候比较干燥。2025年降雨量显著增多,极端降水频发,且阴雨天气抑制高温发展,市区内防汛系统仍不够完善,山洪地质灾害风险持续高位,需针对性提升防洪排涝设施联调能力。
——25.8.14实习第32天 周四,晴。最初接这个项目时,老师们寄予厚望,希望我能把它打造成一个“典范”,尤其强调设计上的突破与独特性——“要做得和别人不一样”。这份沉甸甸的期待,像一块无形的巨石压在心口。我总想把每一个细节都构思到完美无缺,生怕辜负了这份信任。结果呢?前期准备工作像滚雪球一样越拖越长,我反而在‘追求完美’的漩涡里越陷越深,站在起点前,迟迟不敢真正迈出第一步。但最近,我忽然想通了。这毕竟是我自己的第一个项目啊。它承载着我的探索、我的尝试,甚至我的笨拙。与其在无尽的准备中消耗热情,在“怕犯错”的恐惧里裹足不前,不如勇敢地拥抱这个过程。我开始明白:只要我能够承担最终的结果,只要我的方向不违背基本的准则和底线,那么,即使途中跌倒、即使最终证明这条路走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宝贵的“试错”本身,就是成长的养分,它赋予我重新出发的底气与勇气。所以,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包袱吧!不再纠结于“必须完美”,不再畏惧“可能出错”。只要方向是对的,原则是守住的,那就大胆地、全情投入地去做吧!去做那些我心中真正想做的尝试,去把那个独特的构想变成现实。行动,就是此刻最好的答案。